伯埙桥

伯埙桥

伯埙桥,原名仁寿桥,位于城厢镇西郊集镇西南与昆山交界处,跨吴塘,东西向。原为木结构桥梁,桥名为“仁寿桥”,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圮倒塌。因地处太仓与昆山交界处,河西去昆山三十里左右,而河东则为太仓西郊集镇。有桥,两岸则便利往来;无桥,河西的百姓甚为不便。根据邑人朱文熊先生撰写的《新建西门外伯埙桥碑文》记载:里人王伯勋因常年在沪经商,目睹昆太两县民众交通困顿,遂生建桥之愿,并且经年累月集筹资金。至1933年,出资一点二万元,欲建桥,不幸病魔缠身,卧床不起,弥留之际叮嘱家人了却心愿,将捐资拨交昆太两县地方士绅,作为建桥经费。翌年昆太两县组成建桥委员会,动工兴建。另据有关资料记载,根据王伯埙遗嘱,该桥的桥身均用钢筋水泥浇铸,由上海桥梁营造厂承办,骨坯在上海事先制成后,运抵太仓再行装配。是年9 月竣工通行,民众欢欣雀跃,歌云:“娄江之无桥兮,娄民戚。娄江之有桥兮,娄民喜。”

建于民国时期的伯埙桥

书法家高式熊先生题写的“伯埙桥”桥名(摄于2018年)

桥亭柱上的石刻(摄于2018年)

该桥为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桥长三十二点二米,桥面宽六米,矢高六米,通航孔为三孔,中孔跨径六点七米,桥上筑有八角桥亭,对边距离六点五米。亭子顶上有葫芦形避雷器。亭子的南面、东南面、西南面、东北面、西北面都开有辖卷窗,供人们远眺观光,同时也起到通风透光、减少空气冲击力、稳固桥体的作用。亭子的北墙浇有十三根水泥栅栏,里面有青石镌刻的《新建西门外伯埙桥碑文》一块,高二百九十一厘米,宽九十厘米,此碑立于1934年8 月,如今已经漫漶极甚,难以辨认,好在有民国年间影印出版的拓本,可以让我们详尽地了解碑文内容。碑记由当时邑内公认的国学大家朱文熊(叔子)所撰,无锡吴敬恒篆额,茶陵谭泽闿书丹。亭子的四根柱子上都刻有诗句,东南一根柱上刻着“为世父济涉之囗倘来题柱主角清芬甲戌年三月严昌坊出”;东北一根柱上刻“泉壤差堪告慰勉将鞭石费经营马采兴刻”;西南一根柱上刻“为邦人履跼所经重见跨虹规故迹”;西北那一根柱上刻着“与梁幸履观成为诵折薪惭负荷民国二十三年春”。该桥的东西边引坡各设台阶三十六级,每级高十厘米,宽二十九厘米,台阶中间隔开六十厘米有两道车辙道,宽四十厘米,以方便自行车和小型车辆上下。桥栏通高一点二五米,桥的两坡还有八根四米高的水泥柱,上缀电灯。桥正中地幅两侧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伯埙桥”三字。(“文化大革命”中,此桥改名为“人民桥”,原来的“伯埙桥”三字,被水泥覆盖后,重塑了“人民桥”三字,至今仍然。)远观此桥,高大宏敞,魏然壮观。桥为三孔,靠两排桥桩承重,每排有四根桥桩,因桥处在两河交汇处,来往船只都要转弯,就容易碰撞,因此,现今的桥桩上伤痕累累,无一完好,有一根明显已经断裂,好在当年浇铸的钢筋水泥桥桩是框架连体结构,绝非“豆腐渣工程”,比较坚固,尚不至于坍塌,不过目前因道路断绝,基本上不再通行。2018年书法家高式熊先生题写“伯埙桥”,并刻石立碑于桥堍,以志纪念。

伯埙桥为昆太两邑通衢要道,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1949年5 月太仓解放前夕,驻守在此地的国民党308 师计划炸毁伯勋桥以为阻挡。面对如此紧急情况,西郊人民一面群起阻止,经过三次请愿未果。第四次邀请城里的陈念宾等人一起去说理,军方终于同意暂不炸桥,但附带条件是必须在桥堍西侧开挖河道,让昆山塘和浏河塘汇合处的伯埙桥坐落在水中孤岛上,以达到断桥的目的。一心要护桥的西郊人民对此十分愤慨,坚决不参加挖河。暮色降临,解放军当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太仓和西郊。伯埙桥终于被保住了。

(陈健 撰文)

附录:

新建西门外伯埙桥碑文

太仓西门外行三里许,与昆山接壤,自娄江东折曰“吴塘”,河身较大,旧有木桥横跨其上,东为太仓界,西为昆山界,岁久失修,遂至倾圮,商旅搴裳,农夫涉足,相隔一水,人唤卬须,甚憾事也。先经两邑士绅会议修建,终以费绌未果。太仓善士王君伯埙,久商于沪,水道往来,每出娄江,睹此状况,囗焉心伤,顾以工程巨大,怀此私愿,积铢累锱者有年。去岁之秋,疾革卧床,乃诏其侄锡圭、其子锡璋而告之曰:西郊人烟稠密,桥久不修,市面囗衰,且河西之民去昆城几三十里,中少集市,渡河贸易,困苦殊甚,吾甚悯之。愿捐万金以成斯桥,改用水泥,底于坚固,汝其速成吾之志。锡圭、锡璋涕泣受命。亟亟鸠工庀材,复商之昆太两邑父老,组织桥工委员会,博采周咨,期于尽善,于今秋八月落成如式,于是昆太两邑民众坌息欢跃,谓王君伯埙真善人哉!宜名其桥曰“伯埙桥”,且必有以褒扬之,以慰九京而劝来者。父老皆曰:“然。”乃由委员会据情呈部,请予褒扬如例。是役也,共捐金万二千圆,费四月之工程而成。伯埙之好善,其子锡璋之继志,其侄锡圭之善承,均可以风世而励俗也。爰记其始末,而系之以歌曰:娄江之无桥兮,娄民戚。娄江之有桥兮,娄民喜。岂独娄民之喜戚兮。鹿邑之东鄙将渡焉,以求市集,隔一水兮,望盈盈。牛饮河兮,女眸凝。谁叱鼋鼍兮,驾鹊成。孰非主伯亚旅兮,盼断夫姻娅舅甥。鸡犬相闻如天上兮。觞酒豆肉囗叙夫欢情。今何隆规之大启兮,陋国侨之施仁。看长虹之卧波兮,流水宛转以清沦。驾轻车而如履坦平兮,囗题柱而铭恩。彼武陵与皷楼之毂击肩摩兮,孰若兹巍焕而轮囷朱栏,与白石相澄鲜兮,王公之桥千秋利民。无惑乎,邀殁世之令名?公有子侄兮,善继承。长翊幼兮,泽如春。民谓伯埙之桥兮,宜乎吹豳饮蜡,合两邑之人而为。玉友金昆有酒兮,相促速。扬枹桴鼓兮,奏合乐。千龄万岁兮,蒸尝报祀,以祈遐福。

昆太两邑桥工委员会委员:

昆山蔡璜、王颂文、朱毓贤、卫文元、王景虞、周一阳;

太仓吴诗永、顾公亮、钱诗棣、陈卒邕、沈恩孚、钱春沂、蒋育仁、钱谨盘。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邑人朱文熊敬撰,梁溪吴敬恒篆额,茶陵谭泽闿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