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桥
长安桥,又名毛公桥,位于城厢市区新华东路停车场南致和塘上。南北向。2013年被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桥桥名的含义容易理解,就是祈望“长久平安”。因该桥为明正德年间丞事郎毛渊建,故又名毛公桥。
毛渊,明太仓状元毛澄(1461—1523)弟,太仓诗人毛师柱六世祖,兵马指挥使。毛澄,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弘治六年(1493)高中状元,正德十二年(1507)五月进礼部尚书。嘉靖二年(1523)病重乞归,逝于途中,年六十三,赠“少保”,谥“文简”。一作昆山人,亦非没有道理,因为在毛澄登科之际,太仓尚未建州,隶属昆山。长安桥于明代正德年间始建,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阻碍交通,不利涉行,于是里中善姓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募工鼎新重建。桥体为黄麻石质,全长十四点三米,面宽二点三米,堍宽三米,高三点八米。桥体结构较为简易,桥面由三组各四块共计十二块条石铺成,正中条石边上刻有“长安桥”字样。桥面两侧条石留有方形凹坑,疑似原来设有桥门,或为设置桥栏的遗痕。原护栏已无存,后安装木质护栏。条石并列竖立成桥墩,金刚墙由石块垒砌而成,两端桥堍分别用条石铺设踏步,行人仍可穿行其上。
乾隆三十六年(1771)立的《重建长安桥碑记》记载了该桥募工鼎新重建的事迹,并附录诸乐助者芳名及捐助钱物,其中对于重建前后桥梁状貌对比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腻,重建之前,“石牙冲突,既碍舟行;梁面倾圮,更妨徒步”。重建之后“舟行顺利,舟子歌功;徒步康庄,途人颂德”。“旧时两堍囗囗直石嵌铺,今改为长石实级,防其滑也;旧时正中长石平盖,今改为方面,防其裂也;旧时两堍左右俱用木栏,今易木而石,中砌砖墙,取坚固也;旧时正中左右俱用直木稀栏,今木栏如故,而花加整密,饰观瞻也。”使今人得窥该桥当年的真迹。建筑(包括桥梁建筑)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实用(或者说适用)、坚固和美观,今从《重建长安桥碑记》中可以品味出,该桥于此三要素具备矣。
长安桥
(陈健 撰文)
附录:
重建长安桥碑记(摘录)
桥跨娄城之致和塘,南抵樊村泾,北距飞云桥。各不满数武(按:古人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系来往之通衢、行人之利涉,创自前朝邑人毛公,载入邑乘。乃以年深坍塌,石牙冲突,既碍舟行;梁面倾圮,更妨徒步。里中善姓募劝捐金。鸠工重整。旧时两堍囗囗直石嵌铺,今改为长石实级,防其滑也;旧时正中长石平盖,今改为方面,防其裂也;旧时两堍左右俱用木栏,今易木而石,中砌砖墙,取坚固也;旧时正中左右俱用直木稀栏,今木栏如故,而花加整密,饰观瞻也。涓吉兴工,一阅月而告竣,夫然后舟行顺利,舟子歌功;徒步康庄,途人颂德。苟非出自众擎,安得成斯善耶?是用勒石,以垂不朽。
计开:众善姓乐助芳名开列于左……
以上共收银壹佰玖拾叁两柒钱伍分囗囗付谈玉衡包工石料银壹佰肆拾肆两,各项余费共享银肆拾玖两柒钱伍分,用项颇多不及细刊另行开贴。
乾隆叁拾陆年孟夏 日吉旦。宕户谈玉衡,石作朱松年等。梓人张瑛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