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泾古镇棋盘街
茜泾历史悠久,如上溯至三国东吴赤乌(238)前,该有一千七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唐咸通年间修建的规模宏大的怀让寺,足见当时集镇之繁华。
古镇虽小,不足一平方公里,却与其他古镇不同,四周有城墙、护城河围绕,是一座可攻可守的城池。
城郭呈钟形。城围九百二十丈五厘一分(约三公里),城高二丈二尺七寸。墙脚宽二丈九,上脚宽二丈五,城基打有木桩,上面盖石六层,然后砖砌至顶,中间用泥土夯实。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三座水关,城门口设有吊桥。三座水关,可启闭。水路,东通新塘,西通陆窑,南通澛漕,北通六里塘。城上八个箭台,派弓兵把守;四个更楼,有专人值班敲更报时。城外有阔三丈五尺的护城河,城内有宽五丈的壕沟。
此城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总督那苏图奏准饬[1]苏州府海防同知[2]张汉平领库银移浏河堡砖石监筑。建成,即派参将率营部镇守。城池雄伟,每当州同履新,必赴茜泾阅城,以示守土之志。
古镇街市也与其他古镇不同,向有棋盘街之称,全在城内,且是全封闭的。东、南、西、北四条宽约三米的石板街,成十字形交于镇中。市河由东水关沿东街南侧向西,穿过南街折而往南,直抵南水关。满洲街、河西街、司前街、后西街、后砖街、平桥弄、廖家弄、九龙弯、蒋家弄、毛家弄、丰乐弄、双井弄、十房弄、金家弄等支路纵横其间,形若棋盘。茜泾地区的古迹、胜景、寺庙、私家园林,大部集中在城内,大街小巷布满各种商铺、工场、作坊、酒肆、茶楼,明清时低矮的砖木结构的民宅鳞次栉比。城内居民以经营商业、手工业为主;城外农民以农为主,兼营副业、渔业。
茜泾“棋盘街”示意图
市中心建有方塔一座,高四丈余,五级,是砖垒实体塔。相传为三国时吴国太徐妃请能工巧匠所建,故也称“徐妃塔”或“吴妃塔”。千百年来,雄伟的砖塔是茜泾的象征。《茜泾记略》摘引的古塔诗两首印证:“徐妃一去已千年,古塔亭亭尚卓然。绝似凌空一枝笔,醉吟借我尽江天。”“赤乌旧号仰前徽,回首江东霸业非。一塔深心千载溯,到今犹自忆徐妃。”城南距古塔一里许,有一个池塘,俯瞰水面,能见塔影在水中晃动,似游龙一般,人皆称奇。这就是被人们推为茜泾八大胜景之首的“南池塔影”。
离古塔二百米半径范围内,集中了地货、南北杂货、鱼摊、肉铺、酒肆、茶楼、面饭点心等饮食服务业,是古镇的闹市区。镇中的三层楼房与古塔南北对峙。
古塔下,历来被公认为是争辩是非、解决纠纷的好地方。民间每有纠纷,双方都会嚷着:“到塔底下去讲。”1954年,此塔被列为危险建筑,由省历史博物馆监管拆除。
茜泾“徐妃塔”
南街,镇中向南跨过市河上的正阳桥、由井亭一折往南,经周氏节孝石牌坊,直至南门。与南街平行的河西街自西街沿南市河西岸往南经周家园、十房弄、直达南城隍庙、南岳庙。庙场东侧有期颐桥与南街相接。“期颐桥”是为倪翔千母亲百岁诞辰而修建的一座石板桥。庙场上有一株主干四抱粗的千年银杏树,树上寄生着世间罕见的骨牌草。寺庙周边是当时庙会的活动中心。
南街中段往东是双井弄。往西过环龙桥是十房弄,明代末年,因甲乙事变,太仓城里的太原王氏为避兵灾,十房合族迁居于此,该弄因而得名。弄东端的环龙桥是一座青石独拱桥,横跨于南市河上。此桥结构独特,桥洞成半圆形,与水下倒影正好合为一个正圆;桥面像弓,曲线流畅,整座环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环桥夕照”是茜泾八景之一。民间相传桥脚下有镇桥之宝——玉蟹一对。双井弄内有一口井,在不同时间随着潮汐的变化呈现出或满或平、或淡或咸两种不同的性状,故称双井,“双井通潮”被列为八景之一。十房弄西端是“白衣殿”,每年元宵节,在寺庙旗杆上扯起数十上百盏花灯,组成灯之塔、是四乡八镇看花灯的好去处。
北街,镇中向北经高真堂,近香花桥,一折过木行桥出西塘岸至北门。北街东侧有平桥弄、满洲街、后砖街通往司前街。这里曾驻有太仓州分州署。香花桥北有千年古刹“怀让寺”(后改称“广孝寺”),境内文人曾结诗社于此。该寺建于唐咸通十四年, 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有山门、天王殿、大殿、地藏殿、六房僧、石台、石栏、石镜、得月楼等。寺前荷花池边耸立着八棵千年银杏。每日晨昏钟声不绝,为佛门一景。北门内还有范仲淹的衣冠冢,墓旁屹立着玲珑巧石,共称“范坟巧石”。“北寺钟声”“范坟巧石”都属茜泾八景之一。近旁有古井“通江泉”,相传为范仲淹疏浚茜泾浦时为民工开挖的饮用井,属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街中段有寺庙“高真堂”,南段有陶氏老宅,其后花园存有假山残石和保存完好的八角青石古井。
东街,自镇中向东至东门外直抵钱四桥,街上有施氏油坊、瑞和堂药房、铁匠铺、银楼等。街西首有供着五路财神的寺庙——“五路堂”,五路堂内有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海井”。街中段有“东郡庙”,庙内建有戏台,历来是唱大戏的地方。城东北隅建有关帝庙。街北侧有狭窄曲折神秘的九龙湾,相传为“血手印谜案”案发地。南侧有蒋家弄,直通东南城角。在清代东门内有参将府、中军府、守备署、游府等军事机构。东门外建有校场、演武厅,《茜泾记略》引诗文:“东南保障水师营,闻府军威赫赫声。记得东门城上望,人山人海看操兵。”重现了当时校场练兵的情景。
西街,镇中向西至西栅,过大通桥至西门。大街上除商铺、酒家饭店外,还有老字号“王顺福糕点作坊”和创办于民国时期的邮政代办所。街北侧有毛家弄,弄口有章氏贞节石牌坊,弄内有创办于清乾隆年间的“育婴堂”及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茜泾第一所初级小学——茜泾初等小学堂,后几经扩建、重建、易名,成为如今的“港区一小”。弄南直通河西街。西栅口有“观音堂”,西门内有云台禅院,即三官堂。
镇上有里门四座:一座在南街,匾额上书“正阳关”;一座在保安桥上,匾额上书“里仁为美”;一座在西街,匾额上书“西来第一关”;东街也有一匾,额上题词已失传。北街原怀让寺前香花桥堍有一匾,上书“怀让旧蹟”。
明清时期茜泾盛行私家园林,其中八座在城内:城西南隅的“周家园”、南门内的“藏秋坞”、双井弄的“萼秀轩”、城东南隅以夹岸芙蓉著称的“朱氏园”、城西北隅梅杏最盛的应家园,还有顾德辉的老宅茜园、淡人公的沧江红雨楼。另外,太平桥堍的杏梅林、大通桥外的桃源洞,都是景色秀美的地方。
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古镇茜泾曾是一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作为江海防军事要塞的茜泾终因是兵家必争之地,自1860年以来屡遭战祸,城池、棋盘街渐毁。
1860年太平天国战争,茜泾是重灾区,城垣坍塌,壕堑淤塞,大街小巷满目疮痍。十座寺庙,除东郡庙外,九座被焚毁,军政机构被捣毁,好多商肆、工场、作坊、豪宅、民居被毁,棋盘街市几成废墟。战乱平息后,境内乡民竭尽全力重建家园,城内庙宇除广孝寺、南城隍庙外也先后重建。
1924年,齐、卢军阀在浏河一带决战,殃及茜泾,乡民四处逃亡,好多商店、工厂、民宅被毁坏,财物遭到抢劫。
1932年1 月28 日,淞沪战争爆发。3 月1 日,古镇近郊遭侵华日军舰艇炮击,从七丫口登陆的一队日军窜入小镇,放火焚烧了北门内张家七户合族聚居的二十多间房屋。南门外,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发生激烈枪战。日军在强占乡邑期间,共烧毁城内外民房一百零三间,灾民流离失所。1932年下半年,南洋华侨和沪太各界人士募集巨款,在茜泾北门内香花桥西侧建造纪念村,让灾民栖身。
1937年8 月13 日,侵华日军再次入侵,古镇沦陷。侵华日军为强化法西斯统治,遍拆城墙,将拆下的城砖用马车运往各地修筑炮楼,于是,城垣尽毁。渐渐地,三里之城成了高约四米、周围三公里荒草丛生的一圈土坎。
到四九年前夕,茜泾城只剩下一个城门和三个水关。那一圈土坎,因乡民垦荒种作,逐渐成了田块琐碎的种植着各种杂粮的缓坡。镇上除了一座砖塔,九座半荒废的庙宇,两座残缺的牌坊,几座破落的石拱桥和几口古井外,其余古迹、胜景、园林灭失殆尽。棋盘街只剩下破残的四条主街,南街从石牌坊至南门一百五十米,街道已完全荒废。东市河大部分淤塞,南市河南段成了小河沟,北段只剩下浅浅的河形。十来条支路所剩无几,十房弄残缺不全,毛家弄只剩下一所小学、一所育婴堂和三四户民宅。河西街、满洲街、后砖街、平桥弄、蒋家弄、九龙湾、丰乐弄都不复存在,镇北部高真堂以北直至广孝寺一带,南部十房弄以南大片地区,西部石牌坊以北、北街以西,东部东郡庙以东,到处碎砖瓦砾、杂草丛生……战争留下的创伤,随处可见。城墙残存的一圈土坎,在20 世纪70年代,农村全面开展平整土地,城内城外连成平展展一片,茜泾城堡在人们的视线里彻底消失了。
(倪庆升 撰文)
【注释】
[1]饬:旧指上级命令下级。
[2]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知府的副职,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