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恩格斯 阿富汗

弗·恩格斯 阿富汗

阿富汗——亚洲的一个幅員辽闊的国家,位于印度的西北,介于波斯和印度之間,而在另一方向上則介于兴都庫什山脉和印度洋之間。过去,波斯的行省霍拉桑和科希斯坦連同赫拉特,以及俾路支、克什米尔、信德和旁遮普的很大一部分,都归入阿富汗的版图。目前全国有将近400万居民。阿富汗的地势极不平坦:有高原和大山,有盆地和深谷。像所有多山的热带国家一样,气候差異很大。兴都庫什山的山峰終年积雪,而盆地的温度高达130度[1]。东部地区較西部地区炎热,但是一般說来,气候比印度凉爽。尽管冬夏之間和昼夜之間温度相差很大,但是总的說来,这个国家的气候是有益于健康的。主要的疾病有热病、胃炎和眼炎。有时天花造成极为荒凉的景象。阿富汗土壤非常肥沃。沙漠的綠洲密密麻麻地生长着海枣,炎热的盆地出产甘蔗和棉花;而在6 000或7 000英尺高度以下的山坡的梯田上則盛产欧洲的水果和蔬菜。山上全是茂密的森林,熊、狼和狐狸經常出沒其中,而獅、豹和虎等栖息在适于它們生活的地方。同时也不乏有益的动物。这里有良种波斯羊即肥尾羊。有高大的良种馬。駱駝和驴当做馱畜使用;山羊、狗和猫都很多。除喜馬拉雅山的延伸部分兴都庫什山脉之外,在西南部还有索利曼山脉,而在阿富汗和巴耳赫之間橫貫着帕勒帕迈塞斯山脉,但欧洲人对这个山脉知道得很少。河流不多,其中最大的是赫尔曼德河和喀布尔河。它們都发源于兴都庫什山,喀布尔河向东流,在阿托克附近入印度河,而赫尔曼德河向西流,經过錫斯坦省入济腊盐沼。赫尔曼德河的特点是,它像尼罗河一样,每年泛濫,使两岸的土壤肥沃,而在泛濫地区以外則是沙漠。阿富汗的主要城市是它的首都喀布尔、加兹尼、白沙瓦和坎大哈。喀布尔是喀布尔河上的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位于北緯34度10分,东經60度43分。城内的房屋是用木材建造的,整洁而舒适,城市四周有綺丽的园圃,景色引人入胜。喀布尔被村庄所包圍,处于丘陵环抱的广闊的平原的中央。城中的主要古迹是巴卑尔皇帝的陵墓。白沙瓦是拥有10万居民的大城市。加茲尼是自古聞名的城市,一度为馬茂德大苏丹的都城。它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光輝,現在显得破旧不堪了。在离加兹尼城不远的地方有馬茂德的陵墓。坎大哈建立較晚(1754年),座落在一个古城的旧址上。它在好几年内曾是首都,但在1774年政府所在地迁到了喀布尔。据估計,坎大哈有10万居民。离城不远有該城的奠基人阿罕默德-沙赫的陵墓。这里是非常神圣的避难地,就連国王也不能捉拿躱藏在陵墙里面的犯人。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征,使这个国家在中亚細亚的事务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作用。政体是君主制,但是国王对他的勇敢而不安分的臣民的統治具有个人独裁的性质,而且极不巩固。王国划分为若干省,每省都由国王的代表管轄,他們征收捐稅幷把捐稅送往京都。

阿富汗人是勇敢、剛毅和爱好自由的人民。他們只从事畜牧业或农业,想方設法避开手工业和商业,他們抱着鄙視的态度让印度人和其他城市居民去从事这些行业。战爭对他們說来是一种消遣和摆脫单調的营生的休息。阿富汗人分为若干克兰58,大大小小的首領对他們实行类似封建的統治。只是他們对国家政权深恶痛絕,爱好各自独立,才妨碍他們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而正是这种自发性和反复无常的行为使他們成了危險的邻居,他們受一时的情緖支配幷且容易为那些能巧妙地引起他們激情的政治阴謀家迷惑。主要的部落是都兰尼人和吉尔采人,他們一貫相互敌視。都兰尼部落較为强大,由于它占优势,它的艾米尔即可汗就成了阿富汗的国王。国王的收入大致相当于1 000万美元。他只是在自己的部落中行使全部权力。兵員主要由都兰尼部落提供;軍队的其余部分由其他的克兰补充,或者是由那些为了薪餉或搶劫而来服役的軍事冒險者补充。法官在城市里行使司法权,但是阿富汗人很少求助于法律。可汗有权制定包括死刑在内的刑罰。报杀亲之仇是氏族的义务。然而,阿富汗人素以慷慨寬大的民族著称,只有在受人挑撥的状况下才例外;好客的規矩在他們中間非常神圣,哪怕是一个使用奸計而成为座上客的死敌,也不会受到报复,甚至还可以要求主人保护他不遭到任何其他危險。阿富汗人信奉伊斯兰敎,屬逊尼派,但是他們不爱搞表面的虔誠。逊尼派和什叶派59之間通婚是常見的現象。

阿富汗曾先后受莫臥儿60和波斯人的統治。在不列顚人来到印度海岸以前,印度斯坦平原受到的外敌入侵总是来自阿富汗。馬茂德大苏丹、成吉思汗、塔梅尔兰和納迪尔-沙赫,都是走这条道路。1747年,納迪尔死后,在这个軍事冒險家的手下学会了兵法的阿罕默德-沙赫,决心掙脫波斯人的枷鎖。在他治理下,阿富汗达到了它在近代最輝煌和繁荣的地步。他屬于薩多扎伊氏族,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占有他的已故統治者在印度掠夺的东西。1748年他把莫队儿总督逐出喀布尔和白沙瓦,然后渡过印度河,神速地攻入旁遮普。他的王国从霍拉桑扩展到德里,他甚至同馬拉提人61的国家較量。但是这些偉大的軍事业績幷沒有妨碍他关心各种和平艺术的发展,他享有詩人和历史学家的声誉。他于1773年逝世,把王位傳給儿子帖木儿,但是帖木儿不胜任他所担負的重任。他离开了他父亲所建造的、幷且在几年内就已变成富裕而人口稠密的中心坎大哈城,把政府所在地迁回喀布尔。曾被阿罕默德-沙赫的铁腕遏止了的部落間的内部糾紛在他統治期間又发生了。1793年帖木儿逝世,由澤曼继位。这位国王打算巩固穆斯林在印度的統治权,这个会严重威胁不列顚領地的計划引起极大的注視,因此約翰·馬尔科姆爵士被派往边境,以便在阿富汗人采取任何行动时制止他們,同时开始同波斯談判,企图借助于波斯使阿富汗人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但是这些預防措施用不着了;由于国内的密謀和混乱,澤曼-沙赫遇到很多的麻煩事,他的龐大計划就胎死腹中了。国王的兄弟馬茂德举兵攻入赫拉特,企图建立一个独立的公国,但是遭到了失敗,幷逃往波斯。澤曼-沙赫当初是在以薩腊弗腊兹汗为首的巴拉克查依氏族的支持下获得王位的。澤曼任命一个不孚众望的人当大臣,引起了他过去的拥护者的仇很,他們策划了一个密謀;密謀被揭露了,薩腊弗腊兹被处死。在这以后,密謀者将馬茂德从波斯請回,澤曼被俘幷被挖去双目。为了反对都兰尼人所支持的馬茂德,吉尔采部落从自己这方面推举舒扎沙赫,舒扎沙赫当了一个时期的国王;但是主要由于他自己的拥护者的背叛,他最后遭到了失敗,于是不得不到錫克敎徒62那里避难。

1809年拿破侖派加丹将軍去波斯,打算慫恿沙赫[2]入侵印度,而印度的英国当局也派代表[3]去覲見舒扎沙赫,策划对波斯的抵抗。这时,朗吉特·辛格已經确立了政权,而且声名远揚。他是錫克敎派的首領,凭着自己的才干使旁遮普脫离阿富汗人而独立,在該地区建立了一个王国,自称摩訶拉扎(大拉扎),使得英印政府不得不看重他。而篡位者馬茂德注定不能久享胜利之福。他的大臣法特赫汗(动搖于馬茂德和舒扎沙赫之間,受虚荣心和一时的利益驅使,时而倒向这边,时而倒向那边)被国王的儿子卡姆朗捉住,双目被弄瞎,后来被殘酷处死。被害大臣所屬的强大氏族誓为死者复仇。傀儡舒扎沙赫又被推上台,馬茂德被赶走。但是舒扎沙赫由于举止傲慢,不久就被推翻,由他的另一个兄弟即位。馬茂德逃到赫拉特,继續統治这个地区,1829年他死后,他的儿子卡姆朗继承了这个地区的統治权。这时巴拉克查依氏族获得了最高权力;它的代表人物彼此划分了地盘,但是由于民族風气开始了内訌,幷且只有面对共同的敌人才联合起来。有一个兄弟穆罕默德汗統治白沙瓦城,幷为此向朗吉特·辛格納貢;另一个兄弟統治加茲尼城,还有一个兄弟統治坎大哈,而統治喀布尔的是氏族中最有权势的代表人物——多斯特-穆罕默德。

1835年,亚历山大·白恩士上尉被派到这位国君那里当大使,这时正是俄国和英国在波斯和中亚細亚彼此勾心斗角的时期。他向多斯特建議締結同盟,这原是多斯特非常乐意的;但是英印政府尽可能地向他提出各种要求,而自己却不提供任何东西作为交換。同时,波斯人于1838年在俄国人的帮助和劝說下包圍了通向阿富汗和印度的要地赫拉特63,波斯和俄国的代表来到喀布尔,而多斯特由于英国人始終拒絕承担任何明确的义务,終于被迫接受另一方提出的建議。白恩士离开了喀布尔,于是印度总督奧克兰勛爵在他的秘书威·麦克諾頓的影响下,决定惩罰多斯特·穆罕默德的这种行动,而这种行动正是他自己迫使多斯特采取的。奧克兰决定推翻多斯特,让当时領取印度政府津貼的舒扎沙赫代替他。英国人同舒扎沙赫和錫克敎派訂立了条約;沙赫开始招募軍队,由英国人出錢幷由英国軍官指揮,而英印軍队在薩特里日河地区集中。麦克諾頓以白恩士为助手,作为駐阿富汗公使随軍远征。这时,波斯軍队已經在赫拉特撤圍,这样,干涉阿富汗事务的唯一有力的借口就不存在了。尽管如此,1838年12月英軍仍然开进信德,强使該地区屈服幷向它征收軍稅以供錫克敎徒和舒扎沙赫。641839年2月20日英軍渡过印度河。他們約有12 000名兵士和40 000多名服务人員,此外还有沙赫的新兵。3月英軍越过博朗山口;粮秣已感不足;駱駝成百地死亡,輜重的大部分都捐失了。4月7日英軍逼近霍賈克山口,幷且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越过山口,4月25日进入阿富汗的統治者們即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兄弟們所放棄的坎大哈。經过两个月的休整,英軍司令約翰·吉恩爵士将諾特指揮的一个旅留駐坎大哈,自己率領主力部队向北进发。由于一个投敌分子泄露了所有城門中只有喀布尔門沒有筑防栅的消息,阿富汗的不可攻克的要塞加茲尼于7月22日被攻占;城門被炸开,要塞在强攻下被占領。多斯特-穆罕默德所招募的軍队在这次惨敗后統都逃散了,8月6日喀布尔也打开了城門。舒扎沙赫以应有的仪式登上了王位,但是眞正的权柄掌握在麦克諾頓手中,而麦克諾頓也从印度国庫中支付舒扎沙赫的一切費用。

对阿富汗的征服似乎已經完成了,大部分軍队被調回。但是阿富汗人决不甘心受Feringhee Kaffirs(欧洲異敎徒)的統治,1840年至1841年間全国各地接二連三地爆发起义。英印軍队不得不經常調动。然而麦克諾頓宣称,阿富汗社会的情况通常就是如此,幷且向英国报吿,情况良好,舒扎沙赫的政权是巩固的。英国軍官和其他派駐官吏的警吿都是徒劳。1840年10月,多斯特-穆罕默德向英国人投降,幷被解往印度;在1841年夏季,所有起义都被順利地鎭压下去了;而到10月,麦克諾頓被任命为孟买总督,他打算率領另一批部队开赴印度。可是这里突然起了風暴。对阿富汗的占領每年要印度国庫花費125万英鎊:支付駐阿富汗的16 000名英印軍队和舒扎沙赫軍队的薪餉开支;还有在信德和博朗山口的3 000名軍队;舒扎沙赫的帝王的豪华生活費用、他的官員們的薪俸以及他的宮廷和政府的全部費用由印度国庫开支;最后,津貼或者确切些說收买阿富汗的首領們,使他們不采取敌对行动,这一笔費用也从同一来源中支付。有人对麦克諾頓說,花費这么多的錢长此以往是不行的。他試图厉行节約,但是唯一可行的节約办法就是停止对首領們的津貼。就在他試行这項措施的那一天,首領們策划了一个旨在消灭英国人的密謀,这样,麦克諾頓本人就成了联合这些反叛力量的工具,而在此以前这些力量反对侵略者的斗爭是单独进行的、不統一的;不过有一点也是毫无疑問的,即当时阿富汗人对不列顚人統治的仇恨已达到了頂点。

駐喀布尔的英軍是由埃耳芬斯頓将軍指揮的,他是一个患痛風病、毫无才能而又优柔寡断的老头子,他的命令常常互相矛盾。部队占据的地方类似一个营垒,非常寬广,以致守备部队几乎不够防守垒墙,至于要派部队到开闊地作战,那就更不够了。防御工事极不完善,塹壕和胸墙可以騎馬越过。好像是为了补足这一切不幸似的,瞰制营垒的高地几乎处于枪彈的射程之内;而整个部署中最荒唐的是:所有粮食和药品的儲备都放在离营垒有一段距离的两个独立堡垒内,在它們同营垒之間隔着一些圍有籬笆的园圃和另外一个未被英軍占領的小堡垒。喀布尔的城砦,即巴拉吉薩尔本来可以作为整个軍队的一个安全的、极好的冬季駐扎地,但是为了迎合舒扎沙赫的心意而沒有加以占領。1841年11月2日,起义爆发了。亚历山大·白恩士在城内的住宅遭到襲击,他本人被杀。这个不列顚将軍沒有采取任何行动,起义由于沒有遇到抵抗而声势更大了。埃耳芬斯頓恐慌万分,盲目地听从了各种各样互相矛盾的意見,不久就把一切弄得混乱不堪,拿破侖曾用三个詞槪括了这种混乱状况:ordre,contre-ordre,désordre〔命令,反命令,混乱〕。甚至这时巴拉吉薩尔还沒有被占領。只派了几个連去对付几千名起义者,当然被击潰了。这就使得阿富汗人更加勇敢了。11月3日他們占領了靠近营垒的堡垒。11月9日存放軍需品的堡垒被阿富汗人占領(堡垒守軍只有80人),这样,英軍就势必要挨餓。11月5日埃耳芬斯頓就已經談論要出錢換取不受阻碍地撤出該国的权利。实际上到11月中旬,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和无能,軍心已經非常渙散,不論欧洲兵或是西帕依65都已經无法同阿富汗人进行野战。于是就开始了談判。在談判过程中,麦克諾頓在一次与阿富汗首領們的会晤中被杀。这时已經遍地冰雪,粮食缺乏。1月1日終于签訂了投降协定。全部現金19万英鎊必須交給阿富汗人,此外,还签署了14万英鎊的期票。除6門六磅炮和3門山炮外,全部火炮和彈药都留給了阿富汗人。英軍必須全部撤出阿富汗。首領們答应保证安全,提供粮食和馱畜。

1月5日英軍开始撤退,它的队伍計有4 500名兵士和12 000名服务人員。仅仅走了一天的路程队伍就毫无秩序了;兵士与服务人員混杂在一起,出現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混乱状态,使得任何抵抗都成为不可能。寒冷、冰雪以及粮食不足的情况,就像拿破侖从莫斯科撤退时一样。但是使英国人提心吊胆的不是离他們相当远的哥薩克,而是装备有远射程火枪和占据着每一个高地的頑强的阿富汗狙击手。签訂投降协定的那些首領是不能而且也不願制止山地部落的。小喀布尔山口就成了几乎是全軍的坟墓,而它的一小股殘余部队(不到200名欧洲人)被歼灭在扎格达拉克山口的入口处。只有布賴登医生一个人逃到賈拉拉巴德,讲述了經过情况。許多軍官被阿富汗人所擒,作了俘虏。賽尔指揮的旅一直坚守賈拉拉巴德。人們要求他投降,但他拒絕退出城市;諾特在坎大哈也是这样。加兹尼被攻陷;在这个城市里連一个稍微懂得一点火炮的人都沒有,而作为守軍的西帕依又經受不了这里的气候。

这时,不列顚边境当局一得到喀布尔惨敗的消息,就在白沙瓦集結部队,以便援救在阿富汗的几个团。但是运輸工具不足,在西帕依中病号又很多。1842年2月,波洛克将軍接任指揮官,3月底他得到了新的增援部队。于是他强行通过开伯尔山口,前往賈拉拉巴德解救賽尔,但是賽尔在几天以前已在該地把包圍他的阿富汗軍队完全击敗。新任印度总督埃倫伯勒勛爵命令英軍撤退;但諾特和波洛克都借口他們缺乏运輸工具而婉言拒絕服从。到了7月初,印度舆論終于迫使埃倫伯勒勛爵采取某些措施以挽回英国軍队的民族荣誉和威信;因此他批准从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同时向喀布尔进軍。到了8月中旬,波洛克和諾特彼此商定了作战計划,8月20日波洛克向喀布尔进发,到达了甘达馬克,幷于23日击潰了阿富汗人的一支部队;9月8日他夺取了扎格达拉克山口,13日在帖津附近击潰了敌人的联合部队,15日在喀布尔城下扎营。与此同时,諾特于8月7日离开坎大哈,率領他的所有部队向加茲尼进发。經过几次小冲突,他于8月30日击潰阿富汗人的一支大部队,9月6日占領敌人放棄的加兹尼,破坏了工事和城市,在阿利丹附近阿富汗人的一个坚固陣地上,又一次击敗阿富汗人,9月17日兵临喀布尔城郊,在这里波洛克立即同他建立了联系。早在这以前,舒扎沙赫已被一个首領杀害,从那时起阿富汗已經沒有眞正的政府;名义上的国王是他的儿子法特赫·琼格。波洛克派了一个騎兵部队去营救喀布尔的被俘人員,但是后者已經买通了看守人,所以他們在中途与部队相遇。为了报复,英軍破坏了喀布尔的市場,同时,洗劫了城市的一部分,屠杀了許多居民。10月12日英軍放棄喀布尔,經过賈拉拉巴德和白沙瓦开往印度。法特赫·琼格处于絕境,就跟随英軍而去。这时,多斯特-穆罕默德被釋放,返回了自己的王国。英国人在阿富汗扶植傀儡国王的尝試就这样結束了。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8月10日左右

載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1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1]华氏。——編者注

[2]費特赫-阿利-沙赫。——編者注

[3]蒙·埃耳芬斯頓。——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