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步兵

六、十八世紀的步兵

随着步兵装备中长矛的廢除,各种护身器具也就取消了。从此以后,这一兵种就只由装备有带刺刀的燧发枪的兵士組成。这种变革是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爭的头几年,也就是十八世紀的头几年完成的。这时,我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常备軍,这种常备軍是尽可能用自願报名的方法——这經常与欺騙和强制的手段相結合——召募来的,而在必要时則采用强迫征兵的办法。这些軍队到这时才固定地分为500—700人的营作为战术单位;营为了特定的目的又分为連;几个营組成一个团。这样,步兵組織就有了較固定的形式。用燧发枪射击时所需要的空間比用过去的明火枪射击时要小得多,因此取消了原来的疏开的队形,而采用密集的队形,以便在一个地段上容納尽量多的射手。基于同一原因,战斗部署中各营之間的間隙也最大限度地縮小了;这样,整个正面就构成了一条拉长的綿亘的陣綫:步兵成两綫在中央,騎兵在两翼。射击原先是按橫列进行的,而且每列在射击后都退到后面重新装塡,这时却按排或連进行了:每排的前三列都按照口令同时射击。这样,每个营都可对面前的敌人不間断地进行射击。每个营在这种寬橫队中都有固定的位置,这种每人都有規定位置的队形就取名为战斗队形。把軍队編成行軍队形,使它随时都易于从行軍队形轉变为战斗队形,幷且每个单位都能迅速地在橫队中占据規定的位置,这是极其困难的。在敌人可以到达的范圍内安营也要考虑到这种要求。因此,軍队轉移和安营的方法,在这一时期大大地改进了,然而,战斗队形的笨拙不灵仍然限制了軍队的一切运动。同时,这种队形过于呆板,除了最平坦的地形以外,什么地方都不能采用,这就更加限制了战場的选擇范圍;但在交战双方受到同样限制时,这种情况就不致使任何一方陷入不利态势。从馬尔普拉克会战时起,到法国革命开始时止,一切道路、村鎭和庄园对步兵来說都是禁地,甚至沟渠或栅栏也几乎被防守它們的軍队視为陣碍。

普魯士步兵是十八世紀最出色的步兵。它主要是由德騷亲王列奧波特建立起来的。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爭时期,步兵橫队的纵深由6列减为4列。列奧波特取消了第四列,将普魯士軍队排成3列。他还采用了装彈铁探条,使他的軍队在一分钟之内能装塡和发射5次,而其他軍队在一分钟之内却只能勉强发射3次。同时,他的軍队受过在攻击过程中进行射击的訓练。但是因为射击时必須停下来,而整个寬橫队又应保持整齐,所以步伐很慢;这就是所謂鵝步。射击从距敌人200碼的地方开始;橫队以鵝步前进;距敌人愈近,步幅愈小,火力愈强,直到敌人开始退却,或陷入混乱状态,使得騎兵的側面攻击和步兵的刺刀冲鋒把敌人逐出他們所占据的陣地时为止。軍队总是編成两綫;但是因为第一綫中几乎沒有間隙,所以第二綫很难在必要时支援第一綫。普魯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即位时所承襲的軍队和战术就是这样。看来,一个有天才的人,如果不破坏这种战法,就很少有可能改进它,而弗里德里希以他所处的地位和他所拥有的兵源要破坏它是办不到的。但他終于还是制定了一种攻击法和組織了自己的軍队,使得他能够依靠比目前撒丁还要小的王国的資源和英国的微薄的金錢援助,进行了几乎对整个欧洲的战爭。其中的秘訣是很容易道破的。到当时为止,十八世紀的一切会战都是两軍对陣的会战:双方軍队展开成互相平行的陣綫,在正規的平地战斗中厮杀,不讲什么軍事計謀和詐术;較强的一方可能获得的唯一优势,就是以其两翼包圍敌軍的两翼。而弗里德里希則将埃帕米农达斯所发明的斜形攻击法运用于綫式战斗队形。他选擇敌人的一翼进行第一次攻击,幷且以进行包圍的那一翼以及中央的一部分部队去攻击所选定的一翼,而将其余部队控制在后面。这样,他不仅由于包圍敌軍的一翼而获得了优势,而且能以优势兵力击潰受到这种攻击的敌軍。其余敌軍不可能前来援救,因为他們被固定在綫式战斗队形中的自己的位置上;攻击部队在一翼上取得胜利后,其余部队立即前进取齐幷对中央的敌軍展开正面攻击;这时,原来已开始攻击的一翼在粉碎敌人的一翼以后,則轉而猛攻中央敌軍的翼側。这确实是唯一可取的方法,采取这个方法旣可以保持綫式队形,又可以用优势兵力攻击敌軍战斗队形的任何一部分。可見,一切都取决于如何組織攻击的一翼的兵力,所以,弗里德里希总是在笨拙不灵的战斗队形所允許的范圍内尽量加强这一翼。他經常在攻击的一翼的第一綫步兵之前,配置一綫擲彈兵或精兵作为前卫,以保证在第一次攻击中就取得最大的胜利。

弗里德里希用来提高其軍队水平的另一办法就是改編騎兵。古斯达夫-阿道夫的理論被遺忘了。騎兵不再依靠双刃刀和勇猛的攻击取胜,除了极少数例外,已恢复了使用手枪和馬枪作战的方法。因此,在十八世紀初的战爭中騎兵攻击成功的战例不多;在普魯士,騎兵特別被忽視。但是弗里德里希恢复了騎兵持双刃刀全速冲鋒的老办法,幷且建立了历史上无与倫比的騎兵。他的很大一部分胜利都是依靠这支騎兵取得的。当他的軍队成了欧洲模范的軍队的时候,为了迷惑別国的軍事家,他竟把战术队形变換的方法弄得異常复杂,其实这些复杂的战术队形的变換一点也不适于眞正作战,只不过是用以掩飾他取胜方法的簡单罢了。他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以致他自己的部屬比其他任何人都受騙更深,他們确信这些复杂的編队方法是他的战术的眞正实质。这样一来,弗里德里希就不仅給普魯士人从此以后所特有的呆板和机械练兵方法奠定了基础,而且实际上造成了他們以后在耶拿和奧埃尔施太特蒙受空前耻辱的原因。

除了我們上面所談到的一貫成密集队形作战的基干步兵以外,还有一种不参加大会战的特种輕步兵。这种步兵的任务是进行游击战;奧地利的克罗地亚人非常适于进行游击战,但是不适用于任何其他目的。欧洲的其他国家也仿效与土耳其接壤的边屯区322的这些半野蛮人組成了自己的輕步兵。但在古代和中世紀直到十七世紀,輕步兵在大会战中曾采用过的散兵战,已完全不采用了。只有普魯士人以及步其后尘的奧地利人,組織了一两个猎兵营。这是由防止偸猎的守卫人和守林人組成的,他們都是打得很准的射手,在作战时分布在整个正面上,射击敌人的軍官;但是他們人数很少,所以不見得有什么作用。散开队形的恢复是美国独立战爭的結果。当时,欧洲軍队的兵士被用强制手段和严厉办法控制在队列里,不可能受命去进行散兵战,而在美国,他們却不得不同那些虽未受过常备軍的正規訓练、但射击准确而又善于使用步枪的居民作战。地形对居民是有利的;他們幷沒有企图进行他們最初所不会的机动,而是本能地采用了散兵战。这样,累克辛頓和康克德战斗323就开辟了步兵史上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