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恩格斯 桥头堡

弗·恩格斯 桥头堡

桥头堡即tête-depont(筑城用語)——一种永备工事或野战工事,构筑在桥的尽头,目的是保卫桥梁和保证守桥的軍队能够在河的两岸进行机动。桥头堡对于設在大河边或两河汇合处的大型現代化要塞来說是絕对必要的。在这种場合,对岸的良好筑垒郊区往往成为桥头堡。例如卡斯特尔是美因兹的桥头堡,埃倫布萊施坦是科布倫茨的桥头堡,多伊茨是科倫的桥头堡。在革命战爭时期,法軍占領克尔以后,立刻把它变为斯特拉斯堡的桥头堡。在英国,哥斯港可以看做是朴次茅斯的桥头堡,虽然那里幷沒有桥,而且它也具有另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这后一种情况,設在河对岸或狹窄海峽对岸的工事,即使沒有桥也常常称为桥头堡,因为这种工事能够掩护登陆兵登陆和准备进攻战役,起到桥头堡的作用,幷且从战略观点来看,可以同桥头堡相提幷論。至于談到設在某条大河边的軍队的陣地,那末軍队在对岸所占据的一切据点都称为它的桥头堡,不管它們是要塞、筑垒村庄还是一般的野战工事,因为它們全都保证軍队渡到对岸的安全。例如在1813年,拿破侖从俄国退到易北河停下来以后,汉堡、馬格德堡、維登堡和托尔高就成为他在易北河右岸的桥头堡。在野战筑城中,桥头堡通常是极为簡单的工事,它由bonnet-a-prêtre[1]构成,有时由角堡或冠堡(在向河的一面敞开)以及桥前面的多面堡构成。有的时候,小村庄、农用建筑群或其他在桥附近的建筑物,只要經过适当的改造用于防御,都能变为很好的桥头堡,因为在現代輕步兵战术下,这些設施如果一般来說适合防御的話,都可以利用来进行抵抗,这种抵抗力量决不会比按照一切軍事学术原則构筑的任何野战工事小,甚至还要大些。

弗·恩格斯写于1858年2月11日左右

載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3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議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俄譯文第一次发表

[1]見本卷第131頁。——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