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圍 攻

二、圍 攻

希腊人和罗馬人把圍攻法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他們曾使用攻城槌击破城墙,在有良好掩盖的接近車的保护下接近城墙,必要时还使用高出城墙和塔楼的設备,使强攻的纵队可以安全地接近城墙。使用火药以后,这些設备就不再使用了,因为从这时起,要塞的土墙修得較低,但可以对很远的距离进行有效射击,于是圍攻者便向斜堤构筑鋸齿形或曲綫形的接近壕,同时在不同地点配置炮队,以便尽可能迫使被圍者的火炮停止射击幷破坏他們的石质工事。圍攻者一到达斜堤頂,立即构筑高大的塹壕式封垜,以便控制棱堡及其封垜,然后以猛烈的火力打开缺口幷准备强攻。攻击点通常是中堤。但是,在圍攻的这种方法上幷沒有形成过什么体系,直到沃邦才采用了跳彈射击的平行壕,将圍攻过程按一种方法系統化,这一方法甚至現在还采用,而且仍被称为沃邦圍攻法。圍攻者用足够的兵力四面包圍要塞幷选好攻击正面以后,夜間即在距离要塞600碼处掘第一道平行壕(一切圍攻作业多半在夜間进行)。这道与被圍攻的多角形要塞的边平行的塹壕,至少应圍繞要塞的三个边或面。抛向敌人一方幷在塹壕两边用堡籃(装滿土的柳条筐)支住的泥土形成抵御要塞火力的胸墙。在这第一道平行壕内配置跳彈炮队,以便沿攻击的正面进行纵射。如果圍攻的对象是棱堡式六角形要塞,跳彈炮队的数目就要足够对两个棱堡和三个三角堡的正面进行纵射,一般来說,每个正面要用一个炮队。这些炮队射击时,要使炮彈直接跳越工事的胸墙,从側方射入棱堡(三角堡)的正面,使炮彈順着正面飞行杀伤人員和击毁火炮。这样的炮队还用来对隐蔽路的个別地段进行纵射,而臼炮队和榴彈炮队則用来射击棱堡和三角堡的内部。所有这些炮队都有土质胸墙掩护。与此同时,在前面,在两个以上的地点,朝要塞方向挖掘鋸齿形接近壕;挖掘接近壕时,尽可能完全避开要塞的纵射火力。一当发現要塞火力有减弱的迹象,就立即开始在距要塞約350碼处掘第二道平行壕。在这里配置破坏炮队,以便完全消灭要塞正面上的炮兵和击毁炮眼。有八个正面需要轰击(两个棱堡及其三角堡的正面以及相邻两个三角堡面向这一边的正面),每个正面由一个与該正面平行配置的炮队进行射击,而每一炮眼則正对要塞上相应的炮眼。从第二道平行壕朝要塞方向构筑新的鋸齿形壕,到距要塞200碼处构筑半平行壕,形成鋸齿形壕的新支壕,壕内配置臼炮队。最后,在斜堤脚构筑第三道平行壕,壕内配置重臼炮队。这时,要塞的火炮差不多已完全被压制而停止射击,于是开始向斜堤頂构筑各种曲綫或折綫形的接近壕,以防跳彈火力;这些接近壕应对着两个棱堡和一个三角堡的頂端。然后在凸角屯兵場构筑淺壕或带胸墙的掩体,供步兵用火器纵射护城壕。如果敌人行动积极,敢于大胆出击,那就必須构筑第四道平行壕,将沿斜堤的全部凸角屯兵場連接起来。在相反的情况下,則从第三道平行壕向凹角屯兵爆构筑对壕,幷在斜堤上挖掘王冠形壕,即在斜堤頂上沿整个隐蔽路挖掘塹壕。然后,在这条couronnement〔王冠形壕〕内配置反炮台炮队,以便迫使从棱堡側面对护城壕纵射的火炮停止射击,在这以后,再以破城炮轰击棱堡和三角堡的頂端和正面。在預定的破城地点的对面,則挖掘从塹壕起經斜堤和外岸直通到护城壕的爆破用的地道;炸毁外岸后,再构筑新的对壕,經护城壕通到缺口下面,对壕受棱堡側面纵射火力威胁的一面則构筑胸墙作掩护。一当造成缺口幷修好在护城壕内的通路,就立即发起强攻。以上是通过干壕强攻的情况,如果通过水壕,那就要用束柴构成堤壩,在面对相邻棱堡側面的一方也要构筑胸墙作掩护。如果夺取棱堡后发現后面还有工事——二重堡,那再构筑淺壕,在缺口处配置新的炮队,打开新的缺口,設法下到壕沟,通过壕沟,重新发起强攻。按照沃邦第一法修建的棱堡式六角形要塞,如果沒有二重堡,对这样的圍攻平均可抵御19—22天,如果有二重堡,則可抵御27—28天。按照科尔蒙太涅的方法所构筑的要塞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則分別可以支持25天或35—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