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恩格斯 炮 击

弗·恩格斯 炮 击

炮击——为了引起火災而向城市或要塞发射爆炸彈。炮击有非正規的和正規的两种。非正規的炮击是軍舰、野炮連和較少量的攻城炮队向某地点发射爆炸彈,以便恫吓居民和守軍,使之早日投降,或者为了別的什么目的。正規炮击是攻击要塞的方法之一。1815年,在滑铁卢会战以后,普軍圍攻法国北部的要塞时首次采用正規炮击來攻击要塞。由于法軍和波拿巴的拥护者当时士气非常低落,而其余的所有居民又都渴望和平,普軍便决定抛棄按部就班的旧的圍攻形式,而以短时間的猛烈炮击代替它,这样就可以引起火災和火药庫爆炸,使要塞的全体居民夜不成眠,从而造成居民对司令部的道义上的压力,或者造成大規模的实际破坏和守軍极度疲劳,促使要塞早日投降。虽然用平射对防御工事进行正規攻击的方法还继續被采用,但是它与重榴彈炮用爆炸彈进行曲射相比,已成为次要的方法了。在某些情况下只要非正規的炮击就够了,在另外的情况下則必須采取正規炮击,而这两者都肯定能达到目的,所以目前人們认为圍攻理論中的一个原則是:用曲射火力消灭敌人的兵員和物資,借此使留在要塞里成为危險的事,正像用平射和跳彈射击毁坏外圍工事一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对人口众多的中等要塞进行炮击效果最大,因为炮击造成的道义上的影响是迫使司令部投降的手段之一。对大要塞进行炮击需要大量的彈药。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圍攻158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消耗了空前多的炮彈。就是这次战爭还为我們提供了一个非正規炮击的最解明的例子:英法臼炮艇攻击斯維阿波尔格要塞159时,曾发射了5 000多枚爆炸彈和同样多的实心彈。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10月5日左右

載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3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俄譯文第一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