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恩格斯 会 战
双方軍队的主力,或至少是在单独的战区内独立行动的两軍集团之間的冲突,叫做会战。在使用火药以前,会战的結局是通过眞正的白刃格斗来决定的。希腊人和馬其頓人排成戈矛林立的密集方陣进行攻击,随后用劍进行短促的格斗,来决定胜負。罗馬人則将軍团列成三綫,这样在进攻时就可以用第二綫的兵力再次攻击和用第三綫的兵力进行决定性的机动。第一綫进到距敌人10—15碼处,即向敌人投擲一种很重的矛即投枪,接着就用劍进行格斗。如果第一綫被击退,第二綫就通过第一綫的間隔向敌人进攻;如果这时还不能击破敌人的抵抗,那末第三綫,即預备队,就猛攻敌人中央或某一翼。在中世紀,主要战斗的結局是由铁甲騎士队的攻击来决定的,这种情况一直到使用了炮兵和輕火器使步兵重占优势时才起变化。此后,軍队在火器的数量和构造上的优势就成为会战中的主要因素,直到十八世紀欧洲各国的軍队都給步兵装备了火枪,幷且火器质量大致相等时为止。正是在这时候,在一定的平均射击精度的条件下,火器在一定时間内发射的彈数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步兵开始排成三列寬橫队,幷受最严格的訓练,以保证能不断地射击和达到每分钟5发的射速。双方的寬橫队不停地互射,在发射霰彈的炮兵支援下,彼此相向地緩慢地前进。最后其中的一方因遭受損失而动搖,另一方就乘机猛扑,进行白刃格斗,通常就是这样来解决战斗的。如果一方还在会战开始前就占領了陣地,那末另一方通常力图与敌軍陣綫成銳为攻击,以便从翼側迂迴,然后包圍其一翼;这样,被圍的一翼以及中央的与其相連的部分就被优势兵力所打乱而挤成一团;这时,进攻的一方便用重炮予以轰击。这是弗里德里希大帝所喜用的战法,他在萊滕会战117中运用得特別成功。此外,进攻的一方有时还用騎兵向已經动搖的敌人步兵攻击,幷且在許多場合都获得了輝煌的胜利。但是,总的說来,会战的結局仍是以步兵橫队的速射来决定的,而这种火力竟如此有效,以致当时的会战成了近代流血最多的会战。例如,弗里德里希大帝在科林会战中全軍18 000人,損失12 000人,在庫奈斯多夫会战中全軍3万人,損失17 000人。118然而,在拿破侖各次战局中最大的一次血战,即博罗迪諾会战[1],俄軍的伤亡却稍少于全部兵力的一半。
法国革命和拿破侖完全改变了会战的情况。軍队分編成若干师,每师約一万人,包括步兵、騎兵和炮兵;它不仅成橫队作战,而且还成纵队和散开队形作战。在采用这些战斗队形时,已沒有必要只选擇开闊的平地作为战場,而开始側重选擇森林、村鎭、庄园以及各种起伏地作战。自从这种新的战斗队形为各国軍队采用以后,会战与十八世紀的会战比較起来就完全不同了。那时,軍队虽然通常排成三綫,可是,只要一次攻击,或至多連續两三次攻击,就决定了会战的胜負。然而,現在会战却可能持續一整天,甚至两三天,而且在这整个期間,攻击、反击和机动反复交替,双方互有胜負。目前,会战通常是由进攻一方的前卫开始的。前卫向前方派出散兵和他們的支援队,散兵一遇到严重的抵抗(这通常发生在有利于防御的地形上),輕炮兵便在散兵和小队騎兵的掩护下向前推进,而前卫主力則占領陣地。然后,就照例开始炮击,其中一定数量的炮彈用来协助偵察幷迫使敌人暴露其兵力。就在这时,各师相继开到,根据业已查明的敌情占領陣地。在便于攻击的地点向前派出散兵,必要时还派出基干步兵和炮兵予以支援;两翼进行攻击准备,部队被集中来攻击敌人主要陣地前的要点,而敌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还进行一系列的机动,以威胁敌人的防御陣地或者針对敌人可能的攻击而使他有遭到反击的危險。軍队逐漸地接近敌人,攻击地点終于确定,而突击队便从一直占領着的隐蔽陣地出动。在战斗的这一阶段主要是基干步兵和炮兵向預定的攻击地点射击;然后,担任攻击的部队开始出动,同时小队騎兵也間或进行攻击。于是开始了要点的爭夺战,双方反复爭夺,幷不断投入新的兵力。各要点之間的空隙地这时就成了已展开的步兵橫队的战場,有时也成了刺刀冲鋒的場所。不过,这很少会形成眞正的白刃格斗,而在村鎭、庄园、壕沟内和其他地方眞正使用刺刀却是相当經常的。在这种开闊地上,騎兵一有机会也向前猛冲,而炮兵則继續进行射击,幷前进到新的陣地。当会战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負时,交战双方軍队的意图、部署,特別是兵力就愈来愈淸楚了;投入会战的兵力也愈来愈多了,因此不久就显示出,哪一方拥有更多的未动用的預备队,以进行最后的决定性的攻击。或者是进攻的一方在这时获得了进展,因而敢于用自己的預备队猛攻防御一方的中央或翼側;或者是攻击都被击退,幷且不可能得到生力軍的增援,在这种場合防御的一方就可出动自己的預备队,以猛烈的攻击击退以至粉碎敌人。在多数場合,决定性的攻击是針对敌人正面的某一地段进行的,以达到突破的目的。面对选定的地段集中尽可能多的炮兵;步兵成密集的战斗队形前进,攻击一經成功,騎兵就迅速冲入这样形成的突破口,轉向左右两側,从翼側和后方攻击敌人的陣綫,迫使他們向两翼收縮。但是,要使这种攻击眞正能够成为决定性的,就必須使用大量兵力,幷在敌人把他們最后的預备队投入战斗以后再进行,否則将得不偿失,而且甚至可能成为会战失敗的原因。在大多数場合,当会战出現显然不利的局面时,一个統帅宁可中断会战,也不願动用自己最后的預备队和坐待敌人决定性的突击。在現代軍队的編制和战术条件下,这往往用較小的代价就能办到,因为在激烈的会战以后敌人通常也大大丧失了元气。預备队和炮兵在后方占領新的陣地;在他們的掩护下部队依次撤出战斗,进行退却。能不能有秩序地退却,在这种場合就要看追击的速度而定。对企图退出战斗的部队,敌人会派出騎兵拦击,因此,为支援这些部队,也应准备騎兵。但是,如果退却一方的騎兵被击潰,而步兵在尙未摆脫敌人以前就被敌人赶上,那末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全面潰敗,这时后卫在天黑以前在新的防御陣地上的处境通常是十分困难的。
这就是在双方兵力和指揮水平大致相等的条件下現代会战的一般情况。如果其中的一方拥有明显的优势,整个問題就簡单多了,而作战情况則是錯綜复杂的。但是,不論在什么情况下,現代各文明国家軍队之間的会战整个說来都具有上述的特点。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9月21日左右
載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2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1]見本卷第258—263頁。——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