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腊步兵
希腊战术的創始者是多立斯人313;多立斯人的后裔斯巴达人使古代多立斯人的战斗队形达到完善的地步。最初,組成多立斯社会的各个阶級——不仅构成貴族阶級的全权公民,而且无全权的珀里俄科314,甚至奴隶——都必須服兵役。他們全編在同一个方陣内,但每一阶級在其中都有特定的位置。全权公民都是重装的,有护身器具:头盔、甲胃、銅护脛、大木盾(外包皮革,高度足以掩护整个身軀),同时还有长矛和短劍。他們依据人数編成方陣的第一列或前两列。后面是无全权者和奴隶,所以每一个斯巴达貴族都有僕役跟随。这些僕役沒有貴重的护身器具,只靠前列对他們的掩护和自己的盾牌;他們的攻击武器是投石器、梭鏢、刀子、匕首和狼牙棍。因此,多立斯方陣是有纵深的橫队:前列是hoplitae即重步兵,后列是gymnetae即輕步兵。重步兵用长矛向敌人攻击来打敗敌人;如果陷入敌陣,他們就拔出短劍,进行白刃格斗,打开一条前进的道路,而原先在前列的后面投石、擲梭鏢以进行攻击准备的輕步兵,这时則协助重步兵攻击,肃淸受伤的和还在抵抗的敌兵。由此看来,这一兵种的战术非常簡单,几乎沒有什么战术机动可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兵士特別是重步兵的英勇、坚定、体力、个人的灵活和技巧。
这种把一个民族的各个阶級編在同一个方陣内的宗法式組合,在波斯战爭315后不久就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結果,方陣从此就只由重步兵編成,而輕步兵,不論是继續存在的或者改建为新式輕步兵的,都是成散开队形单独作战。在斯巴达,斯巴达公民和珀里俄科在一起編成重装方陣,赫罗泰316則运送輜重或者作为盾牌手(hypaspistae)跟在后面。这种方陣有一个时期曾符合战斗的一切要求;但不久,即在伯罗奔尼撒战爭317时期,由于雅典人有了先驅兵,斯巴达人也建立了这种兵。但是他們沒有編成单独的輕步兵部队,而是选拔較年輕的兵士去执行先驅兵的职务。当这次战爭快要結束的时候,全权公民、甚至珀里俄科的人数都大大减少了,斯巴达人就不得不用重装的奴隶編成方陣,由公民指揮。雅典人取消了方陣内由貧穷公民、僕役和奴隶中征集来的輕步兵之后,另建立了由輕步兵或普色尔〔psiles〕組成的专門的輕步兵部队;这种部队担当先驅兵的任务;他們都是用远战武器装备起来的,分为投石手(sphendonetae)、弓箭手(toxotae)和梭鏢手(akontistae)。后者又叫做培尔塔斯特〔peltastae〕,因为只有他們持有小盾(pelta)。这种起初由雅典貧穷公民中征集来的新式輕步兵,很快就几乎全部改由雇佣兵和雅典同盟者的部队編成。自从使用了这种先驅兵以后,笨拙的多立斯方陣就显得更不适于单独作战了。同时,用来編成这种方陣的人員的质量也愈来愈坏,这在斯巴达是由于尙武的貴族逐漸沒落,在其他城邦是由于在商业和財富的影响下人們逐漸失去了过去那种不怕死的精神。因此,由不太勇敢的人組成的方陣就基本上丧失了它的作用。它成了殿后軍,成了战斗队形中的預备队,而在它的前面則有先驅兵作战;先驅兵在受到敌人进逼时退到它的后面,但不論何时都很难指望方陣本身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只要方陣是由雇佣兵組成的,那末它也就好不了多少。它由于本身笨拙不灵而不适于机动,甚至在稍有起伏的地形上也是如此,因而只能用来进行消极抵抗。这就使雇佣兵的首領伊菲克拉特进行了两种改革的尝試。这位希腊的雇佣兵队长廢除了重步兵原有的較短的矛(长8—10英尺),而改用长得多的矛,使得在密集队形中,第三列和第四列可以用矛刺到前面,杀伤敌人。这样,方陣的防御力量就大大地加强了。另一方面,为了建立一种能以短促而猛烈的攻击决定会战結局的力量,他又以輕便的护身器具和利劍装备了培尔塔斯特,幷对他們进行方陣队形变換的訓练。他們在接到攻击命令后,即以重步兵的方陣所不能达到的速度前进,在距敌人10或20碼的地方齐向敌人投擲梭鏢,持劍冲入敌陣。这样,簡单的古代多立斯方陣就让位給复杂得多的战斗队形了,統帅的活动成了胜利的重要条件,战术机动也就成为可能了。埃帕米农达斯第一个創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战的偉大的战术原則: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在他以前,希腊人作战时排成与敌人平行的战斗队形;第一綫的兵力平均分配在整个正面上;如果一方軍队在数量上超过敌方軍队,那它或者构成纵深較大的战斗队形,或者包圍敌軍的两翼。与此相反,埃帕米农达斯則指定一翼攻击,另一翼防御。攻击的一翼由他的精銳部队組成,其中有排成长纵队的重步兵的主力,其后是輕步兵和騎兵。另外一翼当然就薄弱得多,幷且配置在后面,而攻击的一翼則应突破敌人的队形,然后纵队即展开或向左(右)轉弯变成橫队,在輕步兵和騎兵的配合下击潰敌人。
在馬其頓統治古希腊人幷率領他們远征波斯的时期,伊菲克拉特和埃帕米农达斯所实行的改革,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步兵的长矛換成了更长的馬其頓长矛。伊菲克拉特的培尔塔斯特重新以完善的形式出現了,这就是馬其頓王亚历山大的盾牌手。最后,埃帕米农达斯在战斗队形中采用的軍队組織形式,又由亚历山大发展为各兵种联合的形式;这种联合,只有少量騎兵的希腊是从来沒有能够做到的。亚历山大的步兵由重步兵的方陣、輕步兵和盾牌手組成。重步兵是战斗队形中的防御力量;輕步兵成散开队形在整个正面上与敌人接战,还用来扩大战果;亚历山大的卫士也是盾牌手,盾牌手虽然是輕装,但仍然能在方陣队形中作有規則的运动,因而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旣能成密集队形,又能成散开队形行动的步兵。但不論是希腊还是馬其頓,都沒有建立足以同坚固的方陣对抗的灵便的步兵。为此亚历山大使用了騎兵。攻击的一翼是馬其頓貴族組成的重騎兵的主力;盾牌手协同重騎兵作战,他們在攻击的騎兵之后跟进,冲入騎兵打开的缺口,巩固旣得的胜利,幷在敌人的陣地上巩固下来。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帝国的中部以后,把他的重步兵主要用来担任所征服的城市的警备勤务。他們很快就从軍队中完全消失了。这支軍队經过英勇神速的远征后,征服了一直到印度河和亚克薩尔特河流域的亚洲部落。这支軍队主要由騎兵、盾牌手和輕步兵組成;方陣无法参加这种远征,同时由于所要征服的敌人的特点不同,也就成为多余的了。在亚历山大的继承者的統治时期,他的步兵也同他的騎兵以及他的战术一样,很快就完全衰落了。战斗队形的两翼已完全由騎兵构成,中央是步兵,但步兵的力量很不可靠,以致用战象来掩护。在亚洲,占优势的亚洲因素很快就完全获得統治地位,这使得塞琉古王朝的軍队几乎毫无作用。在欧洲,馬其頓和希腊的步兵又获得了一定的稳定性,方陣战术也随之恢复了原先的絕对优势的地位。輕步兵和騎兵过去所起的作用一直到最后罗馬軍团廢除整个这一套战法时为止就沒有恢复过,虽然有人也曾花了許多心血,想了許多办法試图使方陣具有灵活性,但是沒有成功,方陣就其本质来說,是永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方陣的战术編成和机动是很簡单的。正面为16人和纵深通常也为16人的队形(在亚历山大时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叫做辛塔格馬〔Syntagma〕,它是队形变換的单位;16个辛塔格馬,即256行組成一个有4 096人的小方陣;4个小方陣又組成一个完整的方陣。小方陣在战斗队形中的纵深为16列;它以辛塔格馬为单位向右轉、或向左轉、或左(右)轉弯变成行軍队形,不論用哪一种轉法,都可排成正面为16人的密集纵队。当方陣排成橫队时,可以将报双数的行插到报单数的行的后面,使每行人数增加一倍来加大纵深,縮小正面;成相反的队形变換时,則每列人数加倍,队形的纵深由16人减为8人。当敌人突然出現在方陣的后方时,即采用各行反轉行进;这种队形变換后的正面(即每一行不是在原方陣或原辛塔格馬的原位置上),有时可用每个辛塔格馬的各列反轉行进来恢复。如果再加上长矛的使用方法,那我們就把古代重步兵軍事訓练的全部課題都讲完了。当然,輕装部队虽不用来成密集队形作战,但仍然进行方陣队形变換的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