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恩格斯 棱 堡

弗·恩格斯 棱 堡

在古代筑城中,城墙是用圓形塔楼或方形塔楼从側面防守的,当强攻的敌人遇到护城壕被迫停止前进时,被圍者可以从塔楼向敌人射箭,幷利用軍用器械发射投擲物。欧洲出現炮兵以后,这种塔楼开始建造得相当大,十六世紀初,意大利工程师們终于将圓形或方形塔楼改为多角形塔楼,这样就建成了棱堡。棱堡是不等边的五角形工事,它的一边面向要塞内部,因此对面的凸角向开闊地突出。形成凸角的两条长边称为正面,而把两条长边同城墙或垒墙連接起来的两条短边称为側面。正面对付敌人的远程火力,而側面以自己的火力掩护护城壕。最初的意大利棱堡还带有它的前身古代塔楼的痕迹。它构筑在离主墙很近的地方,凸角很鈍,正面短,胸墙的表面用石块一直砌到頂端。这种小型棱堡的側面主要是用来掩护連接两个棱堡的中堤前面的护城壕的。因此側面和中堤垂直。这些棱堡位于多角形要塞圍墙的每个角上,或者,如果多角形要塞的一边过长,这条边的一部分处在两个突出側面的步枪有效火力范圍以外,那末就在中間构筑中間棱堡,这种棱堡叫做piatta forma〔台堡〕。

随着十七世紀攻城炮的改进,需要有更大的棱堡,中堤很快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这时攻击的主要对象是棱堡。側面的作用也有改变:这时側面必須主要沿着邻近棱堡的正面前的护城壕进行纵射,幷且側面已不再和中堤垂直,而是和邻近棱堡正面的延长綫(称为防守綫)垂直。垒墙的石砌部分的高度减低了,这是为了使斜堤或者較低的外圍工事的胸墙能够掩护它以防避敌人的平射火力。因此,老的法国派和德国派的代表們,以后的沃邦和庫霍尔恩都曾对棱堡的形式和規模做了多次的改变,直到大約1740年科尔蒙太涅发表了他关于棱堡筑城体系的著作66为止;科尔蒙太涅的筑城法通常被认为是棱堡筑城体系中最完善的。科尔蒙太涅的棱堡具有尽可能大的規模;它的側面和防守綫接近垂直,而不完全垂直;外圍工事也相当完善。

棱堡有实心的或空心的两种。实心棱堡的整个内部塡实到土堤的高度,而空心棱堡是沿着棱堡的内边筑土堤,土堤很寬,足以放置火炮,而工事的中心是空的。在实心棱堡里有时构筑封垜,这是一种各边与棱堡的各边相平行的工事,它們构筑得很高,以便火炮从这里可以超越棱堡的胸墙进行射击。由于这种封垜的制高位置,通常在封垜里放置射程最远的火炮,以便从远距离用炮火騷扰敌人。

自十六世紀起,以棱堡为基础的筑城体系是唯一被公认的体系,直到十八世紀末,蒙塔郞貝尔才提出了一些不設棱堡的新的筑城方法。其中最受贊許的是构筑远离海岸的要塞的多边形体系或側防暗堡体系,以及配置几层火炮的穹窖岸防炮台体系。

弗·恩格斯写于1857年9月14日左右

載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2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俄譯文第一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