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革命时期和十九世紀的步兵
当欧洲同盟的軍队侵入革命的法国时,法国人所处的地位与在这不久前美国人所处的地位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法国人沒有那样有利的地形。为了按照旧的綫式战术与业已侵入或即将侵入本国的人数众多的敌軍作战,法国人必須有受过良好訓练的兵士,但是这样的兵士幷不多,而沒有受过訓练的志願兵却很多。虽然志願兵曾在时間許可的范圍内受过一些綫式战术基本动作的訓练,但一进入火綫,展开成橫队的志願兵的各营便自动地散开,成为散兵群,利用每一地褶,防避敌人的火力;同时,当做一种預备队的第二綫,常常一开始就卷入战斗。此外,法国軍队的編制也与敌軍大不相同。它不是把各营編成单一的、不灵活的橫队,而是編成若干个师,每个师由炮兵、騎兵和步兵組成。意外地新发現了一个重大的事实,即問題不在于使营在战斗队形中“严格規定的”位置上作战,而在于使营在接到命令后进入战綫和很好地作战。因为法国政府很穷,所以十八世紀的帳篷和龐大的輜重都被取消了;实行了露营;軍官个人的行囊,在別国軍队中要占运送物資的很大一部分,但在法国已减少到軍官可以随身携带的程度。軍队不是从兵站仓庫領取粮食,而是指靠在經过的地区就地征集。这样一来,法国軍队就具有敌人完全料想不到的运动性和易于編組战斗队形的能力。战敗时,他們几个小时就摆脫了追击的敌人;进攻时,他們可以在敌人还沒有发觉以前就出現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点,出現在敌人的两翼。法国軍队的这种运动性,以及同盟国軍領导者之間的互相猜忌,使法軍得到了一些喘息机会来訓练志願兵和制定在他們当中开始萌芽的新的一套战术。
我們发現,从1795年起,这套新战术已开始具有某种将散开队形和密集纵队結合起来的形式。后来,又增加了橫队,但不像以前那样全軍都排成橫队,而只是在认为情况需要时个別的营展开成橫队。当然,这种必須經过較系統的訓练才能采用的战法,是法国革命的非正規部队到最后才采用的。3个营組成半旅,6个营組成旅,2个或3个步兵旅組成师;此外,每个师还有2个炮兵連和一定数量的騎兵;若干个这样的师組成軍团。当师与敌人遭遇时,前卫的散兵即占据防御陣地,而前卫則在全师到达之前作为散兵的預备队。然后,各旅都組成两个橫队和一个預备队,但各营則成纵队,其間隙的大小不固定;战斗队形中的間隙,則由騎兵和預备队掩护。战斗队形已不像从前那样一定要成为綿亘的直綫;它可根据地形向任何方向弯曲,因为这时已不再选擇光秃的平地做战場;相反,法国人宁願选擇起伏地,他們的散兵在整个战綫前构成散兵綫,冲入他們所能攻占的每个村鎭、庄园或小树林。如果第一綫各营展开,那末,这些营通常都很快地变成散开队形;而第二綫各营則总是保持纵队,幷且用这种队形向敌人纵深很小的橫队攻击,通常都取得很大的战果。由此可見,法軍的战术队形逐漸演变为两綫制,每一綫均由成密集纵队的营組成,这些营配置成en échiquier〔棋盘形〕,散兵在正面前,預备队集結在后方。
拿破侖就正是在这一发展阶段遇到了法国革命創立的战术。当他一掌握政权,对此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他便开始进一步发展这一套战术。他把軍队集中在布倫兵营,施以正規訓练。他着重訓练兵士在担任預备队时成密集队形配置在不大的地区内,幷迅速展开成橫队。他把2个或3个师編成一个軍,以便于指揮。他建立了新的行軍队形,幷使它达到了极完善的地步。这种队形的特点在于把軍队分布在相当广闊的地区内,使他們能够依靠当地的物資儲备供养自己,同时在于使軍队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以便在遭受攻击的一部分軍队可能被敌人击潰以前能够在任何一点集合。从1809年战局起,拿破侖就开始創造新的战术队形,例如,由整旅整师組成的长纵队。但是,这种纵队很不成功,以后就再也沒有出現过。1813年以后,法国的一套战术成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共同財富。旧的綫式战术和募兵制被彻底廢除了。各国都規定每个公民有服兵役的义务,幷实行了新的战术。在普魯士和瑞士每个公民都应服現役,而在其他国家則采用征兵制:靑年都要抽签,以确定应服兵役的人。到处都实行預备役制度,将一部分已受过軍事訓练的人复員回家;这样,平时的开支不大,而战爭一且爆发又能拥有大量受过訓练的兵士。
从这时起,步兵的装备和編制起了某些变化,其原因一方面是輕火器生产領域内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法国步兵同阿尔及利亚的阿拉伯人的冲突。一向爱使用步枪的德国人,增加了他們的猎兵营;而感到必須在阿尔及利亚装备射程較远的武器的法国人,終于在1840年建立了一个猎兵营,装备了經过改良、命中率大而射程远的步枪。这个营的兵士学会了各种队形变換,甚至用一种跑步(pas gymnastique)进行远距离行軍,不久就表現出了高度的战斗力,因而又組成了一些新的营。这样,新式的輕步兵就建立起来了,但已經不是由猎人和守林人組成,而是由最健壮灵活的兵士組成。步枪的射击精度和远的射程同兵士的灵活和刻苦耐劳結合起来了,因此,这些新建立的部队无可爭辯地胜过当时所有的步兵。同时,在基干步兵中也采用了pas gymnastique,現在各国軍队已都把跑步当做步兵的重要訓练項目之一——这在过去,甚至拿破侖也会认为是极不合理的。
法国軍械师(德尔文和龐沙腊)所設計的新式步枪的成功,很快就引起了新的改进。綫膛枪采用了圓錐形的彈丸。米涅、罗倫兹和威金逊发明了一些新的方法,使彈丸很容易沿枪膛下滑,同时使鉛彈在滑至枪膛的下端后扩張而嵌入膛綫,这样,就产生了保证射击效果所必需的旋轉运动和力量。另一方面,德雷澤发明了針发枪,这种枪从后面装塡,幷且不需要专門的导火具。所有这些步枪都能杀伤1 000碼距离上的目标,幷且像普通的滑膛枪一样容易装塡。于是产生了用这些步枪装备所有步兵的想法。英国首先实現了这个想法。早已准备采取这一步驟的普魯士随后也实現了这个想法,接着是奧地利和德意志各小邦,最后是法国。俄国以及意大利和斯堪的那維亚各国,到目前为止仍处于落后状态。这种新武器完全改变了作战的特点,但不是朝着战术理論家所期望的那个方向;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很簡单的数学原因。只要画出这种彈丸的彈道,就可以很容易地說明,在到定目标距离时如果有20或30碼的誤差,就根本不可能命中300或350碼以外的目标。此外,在敎练場上,各种距离都是已知的,而在战場上則是未知的,幷且每分钟都在变动。如果步兵配置在防御陣地上,幷且有时間測量达到正面前显著地物的距离,那末在300—1 000碼的距离内对攻击的敌人就将具有巨大优势。对方要消除这种优势,只有迅速跑步前进,在相隔守敌300碼的距离外不进行射击,因为在300碼以内双方的火力是同样有效果的。在这种距离上,双方成两条严整的散兵綫进行的互射将非常猛烈,大量子彈将命中前哨和預备队,以致勇敢的步兵除了在40或50碼的距离上进行齐射,一有机会即向敌人猛扑以外,再沒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些原則首先是由普魯士少校特罗塔从理論上加以闡述的,随后由法国人在不久前的对奧战爭324中成功地运用了。所以这些原則将成为現代步兵战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在运用这些原則来对付像普魯士的針发枪那样装塡迅速的武器时,如果能取得同样良好的效果,那就更是如此。用同一型式的綫膛枪装备所有步兵,就将消除輕步兵和基干步兵之間至今还存在着的差別,就将建立一支能够执行任何任务的步兵。显然,这就是这一兵种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弗·恩格斯写于1859年9月—10月10日左右
載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60年版第9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1]見本卷第5—9頁。——編者注
[2]直譯是:“馬利烏斯之騾”。——編者注
[3]威尔士亲王爱德华。——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