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战筑城
野战筑城工事具有和軍队同样悠久的历史。在野战筑城法方面,古代軍队甚至比現代軍队掌握得还要好得多。罗馬軍团在敌人附近扎营时,每夜都要在营地构筑工事。我們也看到,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野战工事被使用得非常广泛,而在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各次战爭中,駐軍警戒的哨兵通常都构筑輕型的凸角堡。不过,甚至在那时——現在更是如此——构筑野战工事也是为了加强那些由于考虑到战时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預先选好的陣地。崩采耳維茨附近弗里德里希大帝的营垒,托列斯-維德拉斯附近的威灵頓防綫,魏森堡附近的法国防綫,以及1848年維罗那前面的奧軍工事311,都是这样构筑的。在这种情况下,野战工事可以使兵力較弱的軍队成功地抵抗优势的敌人,因而能对战局的結果起重大影响。最初,防綫是連綿不断的,例如,在沃邦的永备营垒中就是如此。但是,这种防綫有缺点,只要一处被突破和占領,全綫就无法防守,因此,現代的营垒都由成一綫或多綫配置的独立多面堡組成,多面堡之間可用火力相互从側面掩护,一当多面堡的火力削弱敌人的攻击,守軍立即可通过多面堡之間的間隙地向敌人出击。这就是野战工事的主要使用方法。但是,它們也可以独立使用,例如用作桥头堡来防守桥梁接近地,以及用作重要通路上的障碍来阻止敌人小部队通过等。除去一切形式比較奇特、而且現在已經过时的工事外,野战工事可分为背面敞开的和背面閉合的两种。屬于前一种的有凸角堡(构成頂端向敌的角形的两段垒墙,前面有护堡壕)或眼鏡堡(有短側面的凸角堡)。眼鏡堡的背面也可能用防栅封閉。現在使用的閉合式野战工事主要是四角形多面堡,这是一种等边的或不等边的四角形工事,周圍是护堡壕和胸墙。胸墙的高度与永备工事的胸墙相同(7—8英尺),但沒有它厚,因为这种工事只用来抵御野战炮兵的射击。由于这些工事本身都沒有側射火力,它們的位置应保障能用步枪火力互相从側面掩护。为了使側射火力有效和加强整个防綫,目前最通用的方案是:构筑配置成一綫的、可以互相从側面掩护的四角形多面堡,幷在多面堡之間的間隙地前面构筑簡单的凸角堡,从而构成营垒。1849年在多瑙河南岸的科莫恩附近构筑过这样的营垒,匈牙利人曾借以抵擋住兵力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达两天之久。312
弗·恩格斯写于1859年5月—6月9日左右
載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60年版第7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1]角堡是一种由左右两个半棱堡、中堤和三角堡組成的工事,它突出在主壕之前,每一边都有成直綫的士堤和壕沟掩护,土堤和壕沟与要塞圍墙上的棱堡正面的相对位置,使得前者能完全处于后者側射火力的掩护下。冠堡由两个这样的角堡組成(中央是一个棱堡,两側带半棱堡各一),双冠堡則由三个角堡組成。为使要塞圍墙能瞰制所有这些工事,它們的土堤必須比要塞圍墙的土堤低,至少要低到三角堡的土堤低于要塞圍墙的土堤的那种程度。当然,这些外圍工事都是在特殊情况下,視地形特点而构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