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罗馬步兵

二、罗馬步兵

拉丁語legio一詞,最初是被挑选出来服兵役的人的总称,所以是軍队的同义詞。后来,当罗馬的版图扩大和共和国的敌人的力量增强需要有更多軍队的时候,軍队就分成若干个軍团,每个軍团的人数都相当于原来的罗馬軍队。直到馬利烏斯时代,每个軍团都由步兵和騎兵組成,而騎兵的人数約等于步兵的十分之一。最初,罗馬軍团内步兵的組織看来同古代多立斯方陣是相似的;它編成有纵深的橫队作战,披戴重盔甲的貴族和富裕公民編成前数列,貧穷的輕装平民則在他們的后面。但大約到薩姆尼特战爭318时期,軍团的組織开始有了变化,幷且很快变得与希腊方陣完全相反。这种組織在布匿战爭时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波利比烏斯曾作过詳尽的叙述319。每次战爭通常都征集4个軍团。从这时起,每个軍团都包括四种步兵:輕装兵、长矛兵、主力兵和后备兵。輕装兵是由新兵組成的輕步兵;后备兵是由老兵組成的預备队;其他两种步兵組成軍队的其余部分,他們是主要的战斗力量,即基干步兵;主力兵是从在作战經驗上仅次于后备兵的人員中挑选出来的,这一点正是他們与长矛兵不同之处。輕装兵戴皮帽,执輕便的圓盾作为护身器具,佩短劍,幷备有数支輕梭鏢;其他三种步兵都戴銅盔,着外包薄銅片的皮甲和銅护脛。长矛兵和主力兵除短劍外,每人还有两支pilum即投枪:一支輕的,一支很重。重投枪是罗馬步兵所特有的攻击武器。它用硬木制成,装有长铁尖,其重量至少有10磅,連同铁尖长約7英尺。它只能抛擲很近的距离,大約8—12碼,但是它由干分量重,对于当时的輕护身器具来說是很可怕的武器。后备兵除短劍外,还装备有长矛,以代替投枪。每个軍团的組成如下:长矛兵1 200人,分編为10个中队或連,每个中队为120人;主力兵的人数和分編方法同上;后备兵600人,分編为10个中队,每个中队60人;輕装兵1 200人,只要不作別用,就分編在上述30个中队中,每个中队40人,編成后几列。长矛兵构成第一綫,幷且每个中队都展开成橫队,其纵深大槪为6列,各中队之間的間隙与中队正面的寬度相等。因为每列中各人的間隔为6英尺,所以一个中队正面的寬度約为120英尺,整个軍团的正面寬度則达2 400英尺。在长矛兵的后面,第二綫配置有主力兵的10个中队,掩护第一綫各中队之間的間隙;主力兵的后面为后备兵;各綫之間都保持适当的距离。輕装兵在正面前和两翼成散开队形作战。如把每行人数增加一倍,战斗队形的正面寬度就可比原来的减少一半,即减少到1 200英尺。整个这一战斗队形是用来进行攻击的。

罗馬軍团因其战术单位小,运动性大,几乎在任何地形上都能作战,所以是希腊方陣所望尘莫及的;而希腊方陣則需要平坦的地形,由于它本身动轉不灵,很快就变成了仅适于防御的队形。当軍团进攻时,长矛兵在距敌人8或12碼的地方趁希腊方陣的长矛还不能刺到他們以前(他們大槪是在这个时候把两列变成一列)向方陣抛擲重投枪,以此打乱方陣的密集队形,然后持劍猛扑方陣。如果个別中队的队形乱了,其結果也不会影响友邻中队;如果会战继續下去,不能很快結束,主力兵就进到間隙地上,投擲投枪,持劍冲向敌人,使长矛兵有可能摆脫困境,退到后备兵后面进行整頓。只有在絕对需要的情况下,后备兵才进攻,以便最后获得胜利,或保证有秩序地退却。輕装兵与騎兵共同担負警戒勤务,在会战之初与敌人接战,像先驅兵那样行动,幷进行追击。长矛兵和主力兵的輕投枪大槪主要用在防御中,当敌人还沒有逼近到可以使用重投枪的距离时,用它来打乱进攻的敌人的队伍。軍团的向敌行軍可以从任何一翼开始;长矛兵的第一个中队走在前面,其后为主力兵和后备兵的第一个中队;随后,前三者的第二个中队也按同样順序前进,其余依此类推;側敌行軍由3个纵队来完成,每种步兵各組成1个纵队;輜重位于距敌人最远的地方。如果敌人从后备兵行进的一边出現,軍队就停止前进幷将正面轉向敌人;主力兵和长矛兵則通过后备兵各中队之間的間隙占据自己的位置。

第二次布匿战爭后,由于罗馬人連年战爭和版图的不断扩大,再加上罗馬和整个意大利的一些重要社会变动,普遍兵役制几乎完全沒有实現,这时罗馬軍队开始逐漸由来自貧苦阶級的志願兵組成,从而形成职业兵的軍队,代替了从前由全体公民組成的民軍。这样一来,軍队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而且因为軍队的补充人員愈来愈坏,建立新的組織就成为日益迫切需要的了。这种新組織的創立人是馬利烏斯。罗馬騎兵不再存在了。保存下来的少量騎兵由蛮族雇佣兵或同盟者的部队組成。步兵分为四种的制度廢除了。輕装兵被同盟者或蛮族的部队所代替,軍团的其余部分則由同一类型的基干步兵組成,其装备与长矛兵或主力兵相同,但是沒有輕投枪。作为战米单位的中队为大队所代替,平均每个大队为360人,最初由3个中队合編成;这样,当时每个軍团分为10个大队,通常配置成三綫(第一綫4个大队、第二、三綫各3个大队)。大队排成纵深为10列的队形,每行所占寬度为3—4英尺,这样,軍团正面的总寬度便大大地縮小了(約为1 000英尺)。因此,不仅战术队形的变換簡化了,而且軍团指揮官的影响也更加直接而有力。每个兵土的武器和装具都减輕了,但另一方面,每个兵士必須用馬利烏斯发明的叉形木架(muli Mariani[2])携带自己的大部分行李;这样,軍队的impedimenta〔輜重〕就大为减少。另一方面,把3个中队合編为1个大队不能不縮小軍队在起伏地上机动的自由;輕投枪的取消降低了軍团的防御能力,由于輕装兵的作用不是經常能完全由外籍的輔助部队即雇佣兵或安帖錫格納尼(这是凱撒从軍团中派出担任輕步兵勤务的兵士,但是他們沒有远战武器)所能代替的,所以廢除輕装兵后,軍队就更难連續作战,同时也更难避开决定性的格斗了。适用于这种軍团的唯一作战形式就是迅速坚决的攻击。但罗馬步兵仍然由罗馬人組成,至少是由意大利人組成,虽然在凱撒后继者时代帝国已趋衰落,但在罗馬步兵的民族性质沒有失去以前,它始終保持了自己的悠久的荣誉。可是一当罗馬籍不再是加入軍团的必备条件,軍队很快就丧失了稳定性。到图拉眞时代,来自罗馬各行省和沒有被征服国家的蛮族,已成了各軍团的主力,从此以后罗馬步兵的特点便消失了。沉重的盔甲已被廢棄,长矛代替了投枪;分編为大队的軍团又变成了笨拙的方陣。这一时期步兵的特点是普遍力求避免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所以弓和梭鏢当时不仅在成散开队形作战时使用,而且在基干步兵成密集队形时也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