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4月明星营养素
铁——人体的造血材料
铁的摄入量不足,可引起铁质缺乏甚至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严重的准妈妈常会有食欲缺乏、烦躁不安、疲乏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准妈妈在怀孕期间血容量平均增加1500毫升,红细胞的增加不如血浆增加的多,容易出现血液稀释,造成生理性贫血。
准妈妈贫血也会使胎儿氧供应不足,使胎儿体重比正常儿低。宫内缺氧严重的可致胎死宫内,胎儿也易发生窒息。
如果没有补充足够的铁,准妈妈的生理性贫血会加重,严重的可引起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心力衰竭,易发生早产,对出血耐受性差、易休克、产后抵抗力低、易感染。
怀孕期准妈妈需摄入铁1200毫克,其中300毫克用以满足胎儿的需要,570毫克被红细胞利用,其余摄入补充分娩时的损失。育龄女性因有月经每月失血30~50毫升,故储铁量不足,怀孕后期易患缺铁性贫血。谷物中的铁不易被吸收,而动物肌肉中的铁较易利用。
维生素C不足的准妈妈,铁的供给量还应增多。防止孕期缺铁,应在未孕时及时增加铁的摄入量,在孕期至少有300毫克的铁储备。
钙——胎儿骨骼发育“密码”
胎儿生长发育需要一定量的钙,怀孕早期胎儿每天需要钙7毫克,怀孕中期增至110毫克,怀孕晚期则为350毫克。由于准妈妈饮食中摄取钙量普遍不足,母体平时储存的钙亦不多,在怀孕过程中均需补钙,如维生素D充足,则饮食中的钙量可以适当减少。
胎儿骨骼的钙化程度取决于母体饮食中的钙、磷及维生素D的含量。准妈妈摄入的钙量除影响胎儿外,同时可能影响自身健康,摄入钙量不足时易发生骨质软化病,甚至骨盆畸形,产后泌乳与钙亦有一定关系。
不论准妈妈是否缺钙,胎儿都会从准妈妈血液中吸收大量钙以满足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需求。如果准妈妈缺钙,不仅会影响胎儿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也有可能使准妈妈出现钙代谢平衡失调。
为了防止胎儿头部过度骨化,不利于自然分娩,多数医生认为,怀孕36周以后就不宜再补充钙了,而且这时胎儿已基本发育完全,避免增加代谢负担。
若没能得到及时补充,严重时准妈妈的骨骼和牙齿就会疏松,引起腰痛、腿痛、小腿抽筋及牙齿脱落、关节痛、水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病症,更严重时可导致骨质软化症、骨盆变形,造成难产。
不少人处于钙储存水平较低或缺钙的状态。含钙量高的食品包括奶制物、深绿色蔬菜、蛋黄、海藻、芝麻、西瓜等。对于有足量乳类饮食的准妈妈,一般不需要额外补给钙剂;对于不常吃动物性食物和乳制品的准妈妈,应根据需要补充钙剂,补钙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保证钙的充分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