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出版前言
西班牙马德里美术学院教学传统
双面愿景:转型与创新
创新性的技术与诗意的解决方法
学院教学的传统与当代性———以列宾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为例
融合艺术和科技的艺术表现
传播经典 激励创新
面向未来的高端艺术人才培养
传承创新 内涵建设: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涂层与底色——重新审视师范美术教育
当代美术教育的时代特质与地域特色
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略论日本艺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器·艺载道——贵州长角苗甑子制作工艺考察
一、长角苗人使用甑子的客观必然性
二、长角苗木匠制作甑子的场地和工具
三、甑子制作的工艺过程
四、结 语
鄂湘地区战国楚墓中的鹿角造型初探
一、湖北地区战国楚墓鹿角造型器物出土概况
二、湖南地区战国楚墓鹿角造型器物出土概况
三、鹿角造型的源起及文化内涵
四、结 语
吴越地区蛇的美术与知识考古
一、吴越之地早期与蛇有关的考古发现
二、蛇崇拜的缘由
三、蛇崇拜本身的异化
四、蛇崇拜的禁忌
五、蛇崇拜的文化残留
六、结 论
“文人雅集图”透视的文化意义
卢子枢的艺文事业与交游网络
一、生平与艺术
二、收 藏
三、交游网络
四、结 语
敦煌西方净土变画面结构形成概说
一、西方净土信仰、经典与变相
二、敦煌西方净土造像的丰富遗存
三、敦煌西方净土变画面结构之形成
书法与庄子哲学
一、游的精神:生命的逍遥
二、玄学思想与晋人的美
三、王献之草书的意义
四、简逸:从神品到逸品
五、淡逸:在墨色里飞升
六、笔墨优游,翰逸神飞
碑帖并进与书法鉴藏格局的丰富
一、从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清代皇家书法鉴藏的由盛转衰
二、乾隆帝的鉴藏题识与印记——艺术家与政治家双重身份的反映
三、北方鉴藏群体的崛起
四、幕府对访碑拓碑活动的推动
五、金石鉴藏的延展与深入
六、书法市场的博易万象
七、时愈近而价愈昂:“贵古贱今”思想的淡化
八、集帖、书法的对外输出
17—18世纪“中国风”建筑的西方传播
一、商人和传教士的书面报告
二、绘画与工艺品
三、研究性文献
四、建筑样册
五、建成的“中国风”建筑
《淮南子》的气论及其审美影响
一、刘安其人与《淮南子》成书方式考
二、《淮南子》的气化本体论
三、《淮南子》的美学探赜
四、结 语
王充“元气论”对后世书画美学的影响
一、王充“元气论”对先秦气论的发展
二、王充“元气论”与西汉气论的关系及变革意义
三、王充“元气论下的形神统一论”
四、王充“气”论与书画艺术的相通性
五、王充“气”对后世书画美学的影响
五、结 语
图像与文本的视差:欧里萨切斯之墓的视觉策略
一、文学中特里马尔基奥的豪华墓葬
二、现实中的特里马尔基奥:面包师欧里萨切斯
三、特里马尔基奥之墓的文字与图像
四、墓葬中的映射:自由民、平民和贵族
五、不朽的记功碑
正义与和谐:“好政府与坏政府的讽喻”壁画中锡耶纳的政治理想与现实
一、导 言
二、学术史回顾
三、北墙壁画的正义与九人体制
四、西墙坏政府壁画与血亲复仇
五、结 语
作为风格史与文化史的艺术史——温克尔曼艺术史论研究
一、风格研究
二、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
欧洲古典时期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一、古希腊时期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状况
三、艺术理论的重要作用
四、艺术家地位的转变
包豪斯在中国的传播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对包豪斯的最初接触
二、新中国时期对包豪斯理念的应用与误读
三、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包豪斯理念在中国的复兴
写真之界域
埃及的“网络”艺术
一、从网格出发的埃及艺术
二、“技术性”与“客观性”的唯一融合
商品与市场:美术史研究的新起点与新趋势
一、学术史回顾
二、单元和论文
三、收藏与市场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三十年后——千禧年的女性艺术家,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