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刘 赦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最早始于晚清时期的1902年,当年成立的三江师范学堂,这也是晚清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所公立高等学府,其中的图画手工系即是今天的美术系,这一时期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起源时期。到了民国年间,中国出现了大量留洋青年艺术家,比如南艺的刘海粟先生,中央美院的徐悲鸿先生。当时刘海粟先生在上海创立了上海美专,徐悲鸿先生在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学任艺术教育系主任,由此开启法国浪漫主义情怀为主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真正引入高等美术教育是从民国时期开始,这个时期被称为西方美术教育的移植,也是探索的时期。第三个时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派了大量的青年艺术家到苏联留学,他们学成归来以后把苏派的美术教育模式也带到了中国,相当于把苏联的模式全盘引入。但在这个时期法国流派和苏联流派产生了碰撞,随着“文化大革命”开始,苏联流派逐渐占了上风。

新时期美术教育是跟随着世界的脚步,改革开放40年的美术教育又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0年,这个时期的青年在学艺术时是盲目的,缺少对文化、理念、哲学方方面面的理解,所以更多的是表面形式的盲目跟进;中间的20年是逐渐回归理性的时期,因为一大批的青年才俊到欧美留学,他们将西方的哲学、文学史、科技等方面导入到中国,国家的艺术教育在这个时期是一种理性回归的时期;近十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得非常快,处于一种高速发展阶段,与世界同步。

从目前来讲,中国当下美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专业划分过于细。比如说中国画,有的学校分人物、山水、花鸟,有的还要继续分工笔、写意。这样分下去以后,往往回归成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当然油画、雕塑和版画都有这个问题。传统画种的问题是其显得暮气沉沉,这是由被禁锢的思维造成的。

第二,高等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呆板。比如要完成多少学分,只要把学分完成学生就能毕业,它不利于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第三,每个专业间的壁垒阻碍了一种艺术形态的多元发展。当下艺术进入了高速图像时代,如果再把壁垒扩大,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创作可能就很遥远。

第四,综合文化素养课程普遍偏少。这主要是技和道的问题。高等教育要解决的是思想的问题。

第五,制度制约的问题。教师要上职称,职称有一个评价体系;学生要修满学分,每个课程有一个评价体系。把艺术教育整体需要思考的问题全部制度化,造成了不协调。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目前也在全面地实行教改。改革的大方向首先是拓展文化视野,提升多元的艺术理念,强化综合素养,提倡跨语境的研究,最主要是围绕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这个核心,把课程式教学融入人才培养整体的理念当中。具体措施是:对于一年级的培养,不分系科,不分专业方向,按照大类来培养,解决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基础表现能力。到了二年级,学院提供若干的专业工作室由学生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学习,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是为了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的跨界。到了三年级,提倡、鼓励学生跨语境地选择课程,学院同时开设很多工作坊式的工作室,解决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元的艺术思维。到四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追求,选择指导教师,完成自己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

所有的美术教育不能脱离一个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如果脱离就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应该思考培养艺术大师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塑造、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应该给予学生的。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