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的“中国风”建筑
建成的“中国风”建筑是活生生的传播样本。1670年,路易·勒沃(Louis Le Vau)为法国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建造的“瓷塔”(Trianon de Porcelaine),是最早出现在欧洲的中国风格的宝塔。这座一组五幢单层的瓷塔群,开创了欧洲模仿中式建筑的先河。
柏林附近波茨坦的皇宫——无忧宫(德语:Schloss Sanssouci,Potsdam)里的“中国茶亭”(德语:Chinesisches Teehaus,),是德国最著名的“中国风”建筑。它是建筑家约翰·波林(Johann Gottfried Buering)于1757年为斐德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而设计。其外观如镶金镀银的蒙古包,屋顶上是一个中国人撑着遮阳伞。支撑“中国茶亭”的6根柱子上装饰有18个真人般大小的镀金中国人物塑像,他们或站或坐,或弹琴,或吹笛,或品茗,或沉思,如同身处世外桃源一般的世界。
在出版《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和器物的设计》一书后不久,钱伯斯便受英国王太后之邀,改建伦敦郊区的邱园(Kew Garden)。他在里面造了好几座中国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座塔(1761—1762)。这座塔仿南京大报恩寺塔而建,八角十层,高48.8米,灰砖造,各层檐上覆盖了具有琉璃光泽的铁瓦(见图4)。这座塔接近中国的南方风格——砖塔、木檐,这与他三次到访中国却未走出过广东有关。有趣的是,他将原大报恩寺塔的底层重檐误作两层,仿造由九层变为十层,违背了中国塔一般为单数层的传统做法。丘园塔在欧洲轰动一时,它的成功设计与建造,使得塔成为“中国风”建筑反复实践的母题,对今后的“中国风”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4 邱园中的塔,来自Chinoiserie:The Impact of Oriental Styles on Western Art and Decoration,p.146
此外,还有很多建成的“中国风”建筑,比如法国的卡桑中国亭(Chinese Pavilion in Cassan)、英国舒巴勒花园(Shugborough Garden)中的中国夏屋(Summer House)、瑞典的卓宁霍姆中国亭(Chinese Pavilion in Drottningholms slott)、意大利的费乌瑞塔别墅(Favorita Villa)。这些“中国风”建筑多为园林中的点缀之物,作为休闲之用,少为严肃的用途。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国风”建筑的西方传播,契合了18世纪兴起的画意(Picturesque)美学。“画意”是在18世纪后期伴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强调不规则、粗糙、错综复杂、颓圮,非平整光洁的审美价值,强调对比例、对称等建筑原则的破除和对非规则的自由构图的鼓励。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风”建筑的西方传播,有助于西方自然风致园向图画式园林的转变。
1789年发生在法国的大革命,让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与烦琐的装饰风格成为人们厌恶的对象,让“中国风”失去了传播的土壤;19世纪后中国国力的衰败以及欧洲视野中中国形象的改变,也让“中国风”失去了传播的动力;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占领了“中国风”盛行的舞台。19世纪后,“中国风”在西方偶有再现,但已日薄西山。如今,“中国元素”出现在时尚、广告、设计、影视等诸多领域,与17—18世纪的“中国风”隔着时空遥相呼应。回首历史,我们应该反省在当年的传播中存在着怎样的误读,考虑今天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元素”,呈现美好的国家形象。
【注释】
[1]作者简介:费文明(1978—),男,江苏扬州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美术学博士,研究方向:艺术史。
本论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西方现代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立项批准号10BF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An Embassy from the East 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to the Grand Tartar Cham,Emperor of China,delivered by their Excellcies P.de Goyer and J.de Keyser...and ingenious described by Mr.J.Nieuhoff,J.Ogilby,London,1669.
[3][法]伯纳·布立赛著,高发明、丽泉、李鸿飞译:《1860:圆明园大劫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84-385页。
[4]Oliver Impey,Chinoiserie.The Impact of Oriental Styles on Western Art and Decor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143.
[5]William Chambers.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Dresses,Machines,and Utensils.Ayer Company Publishers,1972,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