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四、结 语

湖北、湖南地区的战国楚墓中的鹿角相关出土物或鹿角残迹都主要集中于战国中期。在已查阅的考古报告及简报中,湖北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墓葬都有鹿角(及残迹)相关出土物,其数目远超过湖南地区。湖北地区又以江汉平原西部地区的江陵最为集中,这与当时楚都郢(现江陵纪南城)有密切关系。在湖南以及远离江陵的地区,墓葬即使等级较高,也没有出土鹿角(及残迹)相关出土物,而湖南地区出土鹿角(及残迹)相关出土物的墓主要在湘北,这足以说明随葬鹿角器物不仅与墓主的身份高低有关,与地域也有关系。

楚墓中的鹿角主要安插在镇墓兽的首部、虎座飞鸟的背部、漆鹿头部或者单独出现,且一般都是真鹿角,多与漆器组合出现。在这些墓葬中,墓主身份在士级以上,身份等级越高,出土的鹿角相关物种类越丰富,镇墓兽首部的鹿角数量也越多、越精致雄伟。

楚地适宜的自然环境使这里麋鹿繁盛。自王室至一般楚民,皆视鹿为祥瑞,喜鹿崇鹿,奉若神明。鹿角是鹿的简化代表,放置墓中有着驱邪镇恶、引魂升天等作用。在崇尚巫风的楚国,鹿被巫觋当作沟通天地和与神灵交流的助手与使者,被赋予驱赶鬼魅、保护死者形魄的灵性。而在萨满教里,鹿角也是萨满登天的“天梯”,帮助人神交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

[1]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2]赵德祥:《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3]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9期。

[4]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著:《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5]贾汉清、武家璧、杨开勇等:《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2017年第2期。

[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7]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8]院文清:《江陵马山砖厂二号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9]吴晓松、洪刚:《湖北黄冈两座中型楚墓》,《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10]谭白明、刘九红、袁晓林等:《湖北老河口安岗二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2017年第7期。

[1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13]余秀翠:《湖北枝江县姚家港楚墓发掘报告》,《考古》,1988年第2期。

[1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考古》,2003年第7期。

[15]吴晓松、洪刚:《湖北黄冈两座中型楚墓》,《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16]黄凤春、洪刚、刘焰:《湖北黄州楚墓》,《考古学报》,2001年第2期。

[17]田勇、赵晓斌:《湖北荆州院墙湾一号楚墓》,《文物》,2008年第4期。

[18]湖北省博物馆:《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

[19]郭德维:《湖北江陵太晖观楚墓清理简报》,《考古》,1973年第6期。

[20]郭德维、刘彬徽:《湖北省江陵出土虎座鸟架鼓两座楚墓的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第9期。

[21]刘德根:《湖北荆州砖瓦厂2号楚墓》,《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

[22]荆州博物馆:《江陵李家台楚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第3期。

[23]江陵县博物馆:《江陵枣林铺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5年第1期。

[24]王丽、王刚、朱枫等:《荆州嵠峨山楚墓2010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3年第2期。

[25]梁柱、陈文学、田桂萍:《湖北荆州纪城一、二号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4期。

[26]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2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28]王刚:《湖北襄阳市鏖战岗战国楚墓的发掘》,《考古》,2016年第11期。

[29]王志刚:《湖北襄阳市鏖战岗战国楚墓的发掘》,《考古》,2016年第11期。

[30]徐松俊:《湖北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考古》,1977年第1期。

[31]杨定爱、韩楚文:《湖北钟祥市冢十包楚墓的发掘》,《考古》,1999年第2期。

[32]郑忠华:《湖北钟祥黄土坡东周秦代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33]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

[34]杨定爱:《江陵嵠峨山楚墓》,《考古》,1984年第6期。

[35]王传富、杨明洪:《湖北江陵武昌义地楚墓》,《文物》,1989年第3期。

[36]刘森淼、雷兴军:《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楚墓》,《考古》,1988年第12期。

[37]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编:《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

[3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

[39]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

[40]黄文进:《湖北荆门黄付庙楚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41]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

[42]王然、曹昭、乐新珍等:《湖北沙洋县程新村花果山战国楚墓的发掘》,《考古》,2013年第2期。

[43]罗正松:《潜江龙湾小黄家台楚墓》,《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44]湖北省博物馆:《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

[45]李祖才:《湖北襄阳团山东周墓》,《考古》,1991年第9期。

[46]陈逢新、宋有志:《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文物》,1988年第5期。

[47]湖北省博物馆发掘小组、荆州地区博物馆发掘小组、江陵县文物工作组发掘小组:《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3期。

[48]王善才、吴晓松:《湖北黄州国儿冲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49]陈耀钧:《江陵秦家咀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50]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51][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第291页。

[52]黄中业:《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说》,《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郭德维:《皂、舆、隶等浅议》,《江汉论坛》,1985年第8期。

[53]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汨罗市文物管理所:《湖南省汨罗市高泉山一号墓发掘简报》,载《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岳麓书社,2009年。

[54]湖南省博物馆、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临澧九里楚墓》,载《湖南考古辑刊:第三集》,岳麓书社,1986年。

[5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7-19、26页。

[56]周世荣、文道义:《子弹库17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1期。

[57]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湘乡牛形山一、二号大型战国木椁墓》,载《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58]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市荷花池1号战国木椁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五集》,《求索》增刊,1989年。

[59]常德市文物处:《湖南常德寨子岭一号楚墓》,《湖南考古 2002》,岳麓书社,2004年。

[60]高至喜:《长沙烈士公园3号木椁墓清理简报》,《文物》,1959年第10期。

[61]张鑫如、吴铭生:《长沙黄泥坑第二十号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

[62]何佳、宋少华:《长沙市马益顺巷一号楚墓》,《考古》,2003年第4期。

[63]戴亚东:《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64]马代忠:《湖南长沙三公里楚墓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12期。

[65]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66]胡建军:《沅陵县大洋山楚墓和窑头战国城址》,载《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

[67]益阳市文物管理处、益阳市博物馆编著:《益阳楚墓》,文物出版社,2008年。

[68]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杨家湾M006号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

[69]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紫檀铺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第1期。

[70]柴焕波、高中晓:《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

[71]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市五里牌战国木椁墓》,载《湖南考古辑刊:第四集》,岳麓书社,1982年。

[72]吴铭生:《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木椁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

[73]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留芳岭战国墓发掘简报》,《湖南文物:1986 第一辑》,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

[74]杨桦:《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9期。

[75]高至喜:《湖南长沙丝茅冲战国小型木椁墓清理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76]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桃源三元村一号楚墓》,《湖南考古辑刊:第四集》,岳麓书社,1987年。

[77]王英党:《湖南桃源三元村二号楚墓》,《考古》,1990年第11期。

[78]高至喜著:《湖南楚墓与楚文化》,岳麓书社,2012年。

[79]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

[80]湖南省常德市文物局、常德博物馆、鼎城区文物管理处编著:《沅水下游楚墓》,文物出版社,2010年。

[81][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2页。

[82][战国]墨翟著:《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8页。

[8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25页。

[84]张丕远著:《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128-135页。

[85][汉]刘向编订:《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4页。

[86][战国]屈原等著,陈书彬译注:《楚辞》,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87][战国]屈原等著,陈书彬译注:《楚辞》,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88]祝建华:《楚俗探秘——鹿角立鹤悬鼓、鹿鼓、虎座鸟架鼓考》,《江汉考古》,1991年第4期。

[89]祝建华:《楚俗探秘——鹿角立鹤悬鼓、鹿鼓、虎座鸟架鼓考》,《江汉考古》,1991年第4期。

[90][东汉]班固撰:《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20页。

[91]王瑞明:《“镇墓兽”考》,《文物》,1979年第6期。

[92]曹宪音、张揖撰:《广雅》,中华书局,1985年,第67页。

[93][战国]屈原等著,陈书彬译注:《楚辞》,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94]郭德维:《楚墓出土虎座飞鸟初释》,《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

[95]李文龙:《楚式“镇墓兽”鹿角文化内涵与楚国巫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96]张正明、滕壬生、张胜琳:《风斗龙虎图像考释》,载《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

[97]王云五、朱经农主编:《国语》,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42页。

[98]王云五、朱经农主编:《国语》,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37页。

[99][汉]司马迁著:《史记》,岳麓书社,2006年,第717页。

[100]陶金:《萨满教中的鹿崇拜》,载《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5页。

[101]宋公文、张君著:《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80页。

[10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03]张正明:《巫、道、骚与艺术》,《文艺研究》,1992年第2期。

[104][宋]朱熹撰、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105]黄莹:《论麋鹿对楚文化的影响》,《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4年。

[106]李文龙:《楚式“镇墓兽”鹿角文化内涵与楚国巫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07]李文龙:《楚式“镇墓兽”鹿角文化内涵与楚国巫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08]黄怀信、张懋容、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35、653页。

[109]陶金:《萨满教中的鹿崇拜》,载《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5页。

[110]陶金:《萨满教中的鹿崇拜》,载《萨满教文化研究: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6页。

[111]李文龙:《楚式“镇墓兽”鹿角文化内涵与楚国巫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