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子制作的工艺过程

三、甑子制作的工艺过程

陇戛寨的杨得学是一位好木匠,但他十分不愿接受采访,每次要采访他,他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推脱掉或敷衍了事。一日上午,笔者本想找老木匠杨正学采访。若在平日里,上午绝不是一个采访人的好时候。但从昨天傍晚持续到现在的雨为笔者的采访提供了一个好时机,雨天里下不了田,干不了活,只得待在家中,但他们又很少闲得住,于是会编织的就编织起来了,会木匠的就“砍”起来了……。杨得学也在忙活,走近一看,只见地上躺着七八块长约20厘米、宽8厘米至10厘米不等的短木板,心中疑惑:他在搞什么新鲜玩意儿?他说正在做甑子。甑子是当地长角苗寨民日常生活用具中的典型器具。其制作原理、工序过程与木桶类似,其唯一不同之处是甑子底儿的材质和制作。笔者再三向杨得学保证,绝不会打扰他干活,他也仅仅是礼节性地回了两句:“不得事(没关系),不得事。”遂有幸得观当地人制作甑子的全貌:

伐树 杨得学拿一把两刃斧头到自家的杉树林中砍倒一棵直径13厘米的杉树,然后用弯刀砍掉其枝杈,将树干扛回家中。

他在其屋前的较宽敞的小街上架起木马,用密齿锯条截锯(当地称“手锯”)截下树干尾部被斧头砍烂的一小段,然后根据其想要造的饭甑的高度截下长约20厘米的几段。将其中的一段圆木竖起,左手拿两刃斧将其斧刃垂直对准木头距树皮约2.5厘米处,右手持大木槌猛击斧背,直到木板与圆木完全分开,然后依此为界向内延伸约2.5厘米,劈下,解出一厚约2.5厘米的木板。以此方法复制此种木板十块。用斧子和大木槌结合解木的方法,能够控制解出的木板厚度,并能节约木材。

砍板 拿事先砍好的十块木板中的一块,将其侧立于木马的平板上,用斧子砍出木板内外面儿大体的弧度,如法炮制其他五块。由于用斧头操作的这个过程完全是一个用经验把握的过程,所以需要极高的技术,需要多年的实际操作训练,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砍完六块板后,其余四块别有处理方法。这四块与其他六块木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四块板担负着托底儿的任务。所以每块板下端都要做一个托儿,其中的凹坑用凿子凿出。其中,一对凹坑要比另一对高出约1厘米。

刨拼板侧面 在墨斗的墨盒(当地称“口口”)中加入少量的清水,用墨斗笔的后端按压墨盒中的海绵,将其调成稀墨汁。找一根笔直的薄木条,用墨汁笔蘸少许墨汁,以木条的一头为起点,以做成后的甑子口的半径为长度划一条短横线。在木马平板上也画出间距为甑子口半径长度的短线两条,木条一端与木马平板上的一条短线重合组成卡尺(详见下文卡尺原理部分)。

在木马的长平板上钉牢钳扣,使大平刨反面朝上,将其手柄处卡住木马平板,将其头部抵住木匠自己的大腿正面中上部(股四头肌正面中上部),双手前后紧紧握住拼板,向前推去,每推二至三下,则用“卡尺”测其斜度,直至拼板侧面两斜度与“卡尺”上的标准刚好吻合。以同样的方法刨好其他19个拼板侧面。

劈竹(做竹钉) 杨得学拿弯刀去自家竹林中(陇戛寨的寨民每户都有一定的竹林和树林,有多有少,杨得学家拥有约400平方米的竹林一处)砍了一根长约6厘米、直径约2.5厘米的金竹,削去枝杈,带回家中。拿弯刀从竹子根部沿其横截面直径劈进约20厘米,再与此直径呈“十”字交叉垂直劈进约20厘米。找两根长约12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细木棍,呈十字形放入劈开的竹子缝中(见图4),然后左手抓住已劈开的竹子的上部,右手抓住十字木棍用力向后拉,则整棵竹子被等弧度劈成了四条。

图4

之后,再用劈竹刀(有的地区称“篾刀”)将劈好的四分之一竹(竹横截面圆周),劈成两半,其竹条横截面弧度则为整个竹圆周的八分之一。取其中的一条,用斧头将其截成平行四边形状的竹钉22支(竹钉尺寸约为4.2厘米×0.4厘米×0.4厘米,锐角为15度左右)。

打孔(当地人称之为“钻眼眼”) 拼板和竹钉准备好之后就要给拼板打孔了。打孔之前,需要先在拼板侧面打孔处画上墨线(打孔标志)。杨得学将拐尺的零刻度线与拼板一端对齐,右手持墨斗笔在4.35厘米和17.85厘米处画下两条短横线。(杨得学打孔画墨线的方式有点偷懒,因为他缺少画眼专用工具——划眼尺。此后,笔者在采访陇戛寨最年长的木匠杨正华时,杨正华向笔者展示了他的划眼尺,并且说当地年轻点的木匠多半没有这种工具。划眼尺类似于游标卡尺,其一端有一固定的钉头,另一端的钉头则是可以滑动的,如此便能按照所做甑子或背桶的大小,调整两钉头之间的距离,画出钉眼。)如法炮制其他九块木板上的墨线。

画完墨线后,杨得学从其房子的左次间中拿出了踩脚(由此可以看出杨得学对此工具的珍视程度)。

杨得学拿一条棕绳,折成双股,在踩脚的钻杆上缠了三圈,两头等距离垂下。其后,他坐于长凳上,将踩脚主杆顶端的弯棍抵在两腋之间的胸部,弯棍两端恰好可以抵在两胳肢窝部,则整个踩脚与身体倾斜成25度左右的角。两脚伸入垂下的绳套并踩住。杨得学两手紧握拼板两端,将钻头对准打孔线,两脚交替踩下,则绳带动钻杆转动,钻头亦同时转动,同时手握拼板朝钻头相反方向用力拉,则钻头钻入板中,孔儿打出(见图5)。由于钻头的长度是一定的,所以孔儿的深度是固定的,以此方法炮制其余39孔。

图5

拼装板 杨得学在一块拼板的两孔里插入两根竹钉,竹钉另一端则插入另一拼板两孔之中,将两板拼在一起,之后左手按住一板并用小木槌酌力敲打另一块拼板外侧面,则两板紧密拼接(见图6)。以其法同样拼接其他八块板。

图6 拼板

箍紧拼板 先用竹条编成一股竹箍,套在桶上,将其调整为比桶中部外周长短四五厘米的大小。摘下,编成多股竹箍,编好后仍套在木桶上,用一块木板的一端抵住竹箍上侧,用小木槌酌力敲打木板另一端,如此冲打完一圈,竹箍就牢牢地箍在了木桶上,拼板之间也被箍得很紧密。箍紧拼板后,拆下竹箍,准备刨外面儿。

刨外面儿需调整好净刨刨刀的伸出长度。固定好钳扣,在钳扣尾部固定一块小木板,此木板后端有一弧形凹坑。将木桶大的一头的木壁压住小木板的弧形凹坑,则桶的凸面与木板的凹面吻合,利于固定。其后拿净刨将木桶的外面儿刨光滑,刨完一面转一下,直到整个桶外面儿被刨光滑(见图7)。杨得学刨木桶时,他先在手心吐一口唾沫,双手一搓,然后用力握紧刨子的把手,左腿向前,右腿在后,猫下腰,弓下背,将刨子向前推去,等胳膊完全伸直后,复位,重复以上动作。推刨子时需要在两胳膊前伸的同时,整个身体也跟着前移,如此才能用上最大的力。杨得学推刨子时手上青筋暴露,这显然要用较大的劲儿。木桶的外面儿被刨完后,重新被箍上竹箍。

图7 刨外面儿

刮内面儿 杨得学先取一木条,并估量好桶壁的厚度,然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木条(木条伸出的一段长度为甑子壁的厚度),并卡住桶壁,右手拿墨斗笔抵住木条,沿桶壁边量边画。之后,他用凿子沿墨线凿去木桶内壁多余的木头。其后,杨得学在桶上搭上两条棕绳,他骑在木马平板上,两脚踏住绳的两端,则桶被牢牢固定住。他左手握刮刀把,右手握紧刮刀头部第一弯处,抵住桶内壁不平处用力朝自己的方向刮去,则凸处被刮平(见图8),这项技术亦需要大量的实际操练。

图8 刮内面儿

锯口 杨得学用截锯锯平桶口,先大口后小口。他左手按住木桶,右手持手锯锯下桶口多余部分木头,桶口乃平。

装甑子底儿十字架 杨得学用弯刀砍来一截直径1厘米左右的金竹,以相对的两木托处的圆桶的内直径为准,比量好应用竹棍的长度,用手锯截下两小段,然后将竹棍放入木托的凹槽中,则形成一个十字形的托架。

编竹底儿 杨得学先用一横截面长0.6厘米、宽0.3厘米左右的竹条编成一个圆圈,其直径要比木托处的桶的直径短约2厘米,竹圈的连接重合处用麻绳捆好。用弯刀劈几条横截面长0.3厘米、宽0.2厘米,总长约300厘米的竹条,然后截四段比木托处木桶直径稍短的竹条,均匀放于竹圈上,用一木板压住四竹条,再将长竹条光面朝上编在竹圈上和四竹条上。其法简单,属经纬式,也就是说,细竹条缠绕竹圈和四竹条。其关键动作是每当细竹条编过竹圈处时,则需用力拧转细竹条使其翻面,以使其光面朝上(见图9)。

图9 编竹底儿

做盖儿 杨得学找了一段长30厘米、直径25厘米的杉树木,用双刃斧对准圆杉木的截面取厚约2.5厘米,用大木槌猛击斧背,则圆木劈开。然后,用此法将圆木劈成约2.5厘米厚的木板多块。用净刨刨平木板的两面。取其中三块,用平刨刨平木板侧面。拿踩脚钻孔,之后拿竹钉将三块木板连成一体,形成一整块木板。截一块比甑子上口儿外直径长约4厘米的细薄木条,找出其中心点,用一枚小钉子从其中心点钉下,将木条钉在准备做木盖儿的木板上。拿墨斗笔抵住木条一端画圆,然后用手锯沿圆墨线锯下,这整块木板则形成一圆毛盖儿。拿墨斗在毛盖儿上打两道墨线,墨线与三板排列方向垂直,其位置可位于毛盖儿正中,亦可稍偏,两墨线一端距离2.5厘米,另一段距离3厘米。用凿子沿墨线凿深2厘米、口宽2.5厘米至3厘米、底宽4厘米至4.5厘米的凹横槽一道。找一块长等同于墨线,宽7厘米、厚4.5厘米的木板一块,刨平正侧面,在板一侧用凿子凿出与毛盖儿上的凹横槽对应的凸槽。将木板凸槽的小头从毛盖儿凹槽的大头楔入,若太紧则退出用凿子修理其凸面,直至楔入,若稍显松,则以细竹条填其隙,直至木把与毛盖儿紧密结合。将木盖儿反放,用钳扣固定于木马平板上,拿净刨将其反面刨平。用弯刀将木桶木盖上所有的锐沿儿割平滑。

至此,整个甑子做成(见图10)。

图10 刚做完的甑子

杨得学说,如果做工中间不停歇且一切材料都事先准备好,则仅需要两三个小时,整个饭甑就可以做成。由于此次材料没有备全,如临时到竹林伐竹,工具没有备齐,中间他花了大约一个小时去朋友家借刮刀(他的刀被外寨人借走了),他从砍板到完成(中间吃饭40分钟,就是吃了四块煮熟的土豆),大约花了六个小时。

此甑子是杨得学应邀给织金县阿贡镇新寨杨得学大儿子的岳父杨新付家做的。会手艺的寨民在给大家做东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因为寨民知道,手艺人是他们需要的并且不可或缺的人。在他们那个社会产品匮乏的社会中,大家互相馈赠的礼物没有什么特色,而手艺人们却可以将他们的手工艺品作为交换的礼品。而且好的手工艺品大部分人做不出来,且因主观因素不同,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必定相异,所以他们的手艺是维系其较高社会地位的因素。杨得学给亲家做了一个甑子,一方面加强了两家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在亲家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一个甑子,如果用得“在意”,可用15年。在这15年中,杨得学的亲家每次用这个甑子做饭时都会想到杨得学的好处,因此对于贫穷的寨民们来说,会手艺比会别的什么都强。就像杨得学自己说的:“我会砍东西,人家会用着我,不会说我坏,有好处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