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角苗木匠制作甑子的场地和工具

二、长角苗木匠制作甑子的场地和工具

长角苗的木匠们尚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没有专门的以做木工活为生的木匠,更没有产生木工行业。这并不是说当地的木匠不想以他们的手艺为生,不想形成行业,而是因为当地苗族人尚处于生活较为贫困的境况之中,其木房子越来越少(早已向石头水泥房子发展),其所用的工具、器皿非常简单,数量种类都非常少(笔者做过详细的统计,以长角苗现在最为富裕的陇戛寨为例,每户的器具平均在45件左右,木质器具不超过20件),也就是说,当地的木匠多无活儿可做。他们没有做出东西来卖的客观条件。他们也没有固定的做木工的时间,只是在农闲时节,或雨天不能下田时,才会应邀为寨民们做一些东西。为自家兄弟或近亲做活儿不收钱,给关系稍远的人做会收一些钱,但也不会多,又因为每个大家庭中大多有一两位木匠,因而能赚钱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之寨民们住房紧张,没有专门的工作场地,因此可以说,长角苗的木匠都处在业余状态。不过,他们的典型住房前都设计有“吞口”,“吞口”类似于遮顶开放的阳台,晴天晒不伤皮肤(此地紫外线照射强烈),雨天淋不着雨水,是做木工的理想地方。但是“吞口”比较狭小(约3平方米),所以木匠们一般是将堂屋(明间)的大门敞开,他们的工作场地就是“吞口”加上堂屋的一部分。下文中叙述的本文的主角陇戛寨木匠杨得学就是如此。当然也有的就在小路边找一块地儿铺开场子。

比起工作场地来,长角苗木匠们的工具就耀眼得多了。正如陇戛寨木匠杨得学所言“要做个东西,没有哪样工具都不得行”。并且非常重要的是,当地木匠的工具(除了铁件儿)多是自制自用,虽然其样式较为传统,但也各有特点。但有非常遗憾的一点,长角苗的木匠们均说不出大多数工具出现的年代,以及这些工具是由本族创造抑或引进等内容,因此无法对这些工具作历史因素上的详细探讨。

限于主题和篇幅,本文只介绍杨得学做甑子的数种木工工具(这些工具也是大多数本民族木匠做甑子使用的工具)。杨得学的这些工具除大小木槌外,均已用了20多年。

斧子 当地木匠的斧子有两种:一为单刃斧;一为双刃斧(当地双刃斧其斧头长16厘米;斧口宽度11厘米;斧背长8厘米,宽5厘米;斧头的把儿较长,多在30厘米到50厘米之间)。两种斧子均由斧口(斧刃)、斧背、斧身、斧把儿四部分组成。在北方地区,单刃斧由于其刃的一面平直,利于砍出较规整的面儿,从而被木工专用;而双刃斧以其斧刃居中利于劈柴,所以为家常斧。也就是说,在北方地区,双刃斧被排除在专业的木工工具之外。然而,梭戛的木匠则多使用双刃斧,单刃斧极为少见。笔者推测,当地人在木工工艺还没成型之前,经常拿双刃斧砍柴,之后他们做木匠活儿也就顺便拿双刃斧头用了。对于木匠们来说,双刃斧要比单刃斧难用得多,但是梭戛苗寨的木匠们克服困难,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斧功,技术水平高的木匠甚至不借用任何辅助工具,就能将一根杉木砍成一把形状别致的犁头。这在木工机械发达的地区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还针对当地的需要,创造了一些省时省力的双刃斧操作技术。

斧子是长角苗族木匠最常用的工具,寨民们常常称谁谁能砍织布机、谁谁能砍甑子。他们将做木工活儿称为“砍”,“砍”也的确是长角苗木匠们做木工活儿时的最多动作。这反映了当地木匠的木工工艺比较原始,其根本原因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像当地小坝田寨的寨民,20世纪80年代以前住的木房子、用的木器具都相当简单、粗陋,大多数木板都是用斧子砍出来的,因此木板相当不平滑,但是大家的都一样,也就不觉得别扭。

墨斗 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长角苗的木匠们也把墨斗作为他们的常用工具之一。当地木匠用的墨斗按材质分为两种:一为木质,多为自制;一为黑塑料质,皆为购买。两种墨斗均由墨盒、墨线、墨线固定针、转轮、转把、墨斗笔六部分组成,其中墨斗笔是当地木匠的创造(其他地区的木匠多用铅笔等物,他们干活时常将铅笔别在耳朵上方,在梭戛见不到这种现象),其做法较简单:将一薄竹片削成一头尖、一头似笔刷的形状,笔刷那头削薄,并劈成竹丝。画墨线主要用笔刷一端。墨盒中的墨汁是用炭粉或者电池棒粉加水调成的。墨线固定针也很有特色:木匠们在墨线的尽头装上了一小块圆木棒,在其不与线连接的一端装上了一根锋利的针头。打墨线时,只要将墨线固定针定在木头上,墨线的一端就被固定住了,另一端则可任意拉动,根据需要随意打线。杨得学的墨斗为自制的木质墨斗,长15.5厘米,宽6.8厘米,高4.2厘米。

大木槌 大木槌是当地最常见的工具,简单易做。由于它充当的是铁锤的角色,所以要求所用木料必须质地坚硬、分量重,多用当地常见的青杆木制造。杨得学的大木槌通长40厘米,头长28厘米,横截面直径11厘米,把儿横截面直径4厘米。木槌横截面为圆形,其他木匠的大木槌横截面也有方形的。

木马 木马是长角苗木匠不可缺少的工具,其制作木料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大小尺寸也因人而异,杨得学的木马高约45厘米。其制作方法也较简单,不过就是用三根木棍组合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其中两根等长、较粗壮,这两根先结合成一个木叉,另一根则从前两根木棍的交叉处穿过稍许,这根木棍较长,其作用就是撑住前两根木棍。

每位木匠都有两个木马,两个木马架上一块木板,就组成了一条长木凳。木马也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简易工具组合使用。如在做甑子过程中,杨得学就将一个木马和一根圆木组合成了一件临时工具,用于刨甑子外面儿时固定甑子。

关于木马,当地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话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在世时,由于手艺超群,远在千里的人们也慕名请他造房子、做器具。鲁班人品极好,不论路途远近,有求必应。但是对于远在千里以外的客户,他如何去“上班”呢?鲁班有自己的法宝,那就是他的木马,鲁班每天骑木马飞行“上班”,不论远近,须臾便到。但这个秘密只有鲁班自己知道,从不外传。鲁班的母亲非常纳闷: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如何在一天之内往返千里的,因为鲁班总是早出晚归。有一天早上,鲁班母亲仍像往常一样佯装睡觉,等鲁班刚出门,她就出来观看。她发现鲁班居然骑着木马飞到了空中,一会儿就不见了。等到一天,鲁班休息外出时,她骑上了儿子的木马,木马飞了起来,不久就载着她飞到了很远的地方。这时,鲁班母亲发现她没有办法让木马停下来,结果木马载着她落到了一个寒冷的深山沟里。等鲁班将母亲找到时,她已经因寒冷饥饿而死了。鲁班悲痛欲绝,就规定妇女和小孩不准骑木马。到现在,长角苗的木匠们仍不许妇女和小孩骑他们的木马。

钳扣 铁质,钳扣是当地木匠使用的较有地方特色的工具,以其外形类似钳子得名。其通长21厘米,最宽处2.5厘米,最厚处0.8厘米;钳口长4.5厘米;固定爪长3.5厘米,其距钳尾端2厘米。钳扣与钳子不同之处是,钳扣的两条把儿上多了两个用于固定的与把儿垂直的“铁爪”(见图1)。木匠们将钳扣固定于木头上,就可以将需要用刨子刨的木板等抵住钳扣的后把儿,从而使木板等得到固定。

图1 钳扣

弯刀 铁质,通长57厘米;铁头部长21厘米,最宽处4.5厘米;弯头部长11厘米。弯刀也是以其形命名,其刀背较厚实,所以整把刀很有分量,加之刀把较长、刀刃锋利,所以其“杀伤力”很强,可以轻易砍断手腕粗的树枝和竹子,也可用来劈竹、修树。

拐尺 拐尺是当地木匠必备的木工工具,当地人称之为尺子。顾名思义,拐尺的形体是一个拐角形状。其角为直角,一条边长一条边短。其材质分为木和硬塑料两种,木尺多为自制,塑料尺多为购买。其计量单位为尺、寸。拐尺不光量尺寸,还担负着量直角的任务。杨得学的拐尺长边为40.6厘米(此边有缺损,原全长约49.9厘米,为旧计量单位的一尺半),短边为33厘米(合旧计量单位的一尺),木质,自制。

踩脚 踩脚是当地木匠做饭甑、背桶的专用打孔工具。其所用的木料为木质坚硬的杂木。此种工具甚为奇特,它完全为甑子以及背桶的拼板打孔而造,况且其颇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其主杆与拐耙(拐耙的构造较简单:一根长约80厘米、横截面直径约5厘米的圆木棍一段装上了一根与其垂直的弯木棍。当地人用背篓长距离背煤时,中途休息则将拐耙置于身后,撑住背篓)并无二致,聪明的木匠们在其主杆上与主杆垂直装上了一柄土钻,在钻头一端的钻头后方,以一弧形圆木与主杆连接做另一点支撑。如此这般,主杆、土钻和弧形圆木就形成了一个牢固的三角结构,三角中部再加固一根横木则更加坚牢。主杆最上端的大约呈150度角的弯棍则可与人的胸部很好地结合在一块(见图2)。一条长约200厘米的棕绳是土钻的动力传输带。

图2 踩脚

平刨 杨得学的刨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造型也是南北方常见的样子。其刨床通长69厘米,宽7厘米,高4厘米;刨刀长19厘米,宽5厘米,厚0.2厘米,与刨床夹角约75度;刨把长26厘米,横截面直径3.4厘米。平刨的形体较大,主要用来刨平大面积的木面儿。也可将其反面儿,直接拿木板在其工作面儿反刨,这样刨的大多数是木板的侧面。

净刨 净刨的样子与平刨大同小异,其体量要比平刨小,功能单一,只是用来刨平面积较小的木面儿。其刨床通长54厘米,宽6.5厘米,高7厘米;刨刀长27厘米,宽5厘米,厚0.2厘米,与刨床夹角约75度;刨把长27厘米,横截面直径3.5厘米。平刨和净刨的刨刀都是从梭戛集市上买来;刨架自制,其材质多为质地坚硬的杂木。

凿子(铣凿) 凿头为钢质,通长25.5厘米;木把长13厘米,横截面直径4厘米;凿口宽2.5厘米。长角苗木匠的凿子全是从集市上买来,没有什么特色。杨得学的凿子已经用了20多年,凿子头已经磨得比刚买来时短了1厘米多。其尾部的木把儿也已经换了四五次,现在的木把儿也被斧头砸得木皮翻向外面。当地的木匠多在木把儿上箍上一根铁丝,以防止木把开裂。木把儿所用木料也多为质地坚硬的杂木。

刮刀 铁质,通长30厘米,从刀头顶端到第一弯处6厘米,到第二弯处11厘米;刀宽1.7厘米,刀头扭转度约30度。在制作甑子的工具中,刮刀(见图3)是一件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工具。这种刀专门用来刮甑子的内壁,由于甑子壁呈桶形,所以任何形状的刨子都派不上用场。在这种情况下,制作甑子的先人们就发明了刮刀这种工具。刮刀乍看起来类似镰刀,其与镰刀不同之处是:刮刀的刀头与刀杆连接处的弯度比镰刀要大得多;镰刀是单手使用,而刮刀则是双手使用。由于刮刀的刀刃本身就有一定的弧度,所以操作起来非常方便,但是如果想熟练操作的话,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杨得学22岁的小儿子虽然熟知做甑子的各道工序,但由于实际做得很少,他操作刮刀就非常困难,刮一下顿一下,并且刮得坑坑洼洼,非常不平滑。杨得学凭他20余年的刀工,刮起甑子来非常迅速,甚至能达到从上到下一刀搞定的程度,他刮出的甑子内壁非常平滑。

图3 刮刀

小木槌 小木槌与大木槌外形相同,只不过体量要小许多,材质也多是质地较为柔软的木材。其通长28.5厘米,其中把儿长10厘米;槌头一端大一端小,大的一端横截面长6.5厘米、宽6.5厘米,小的一端长5.5厘米、宽6厘米。在制作甑子的过程中,它主要用于拼装板时将木板与木板敲实。小木槌与圆凿是成套的工具,主要用于给冥币凿花(当地人买来的冥币都是素面,无镂花、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