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层与底色——重新审视师范美术教育
李豫闽
中国有四类大学在招艺术生:一类是像南京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这样综合类的艺术学院,一类是八大美院,即专业的美术学院,还有一类属于师范大学,最后还有一类是综合性大学,它们有办艺术学科。
从现在来看,师范大学有办艺术学科的弱势,这个是因为它的优势看起来不那么突出,但是它的软肋看起来又非常明显。就像刚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刘赦院长说的,师范大学办美术学科其实是最早的,早在清代末期,中国因为鸦片战争的原因,当时被西方列强打败,有识之士就提出来“师夷”之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为主;西学为用,用西方的方法来构建我们的体系。
刚才刘院长讲到的1902年在南京有一个“三江师范学堂”(后改为“两江师范学堂”),当时已经开设了图画课和手工课,在河北的保定还有另外一所学校,河北的这所学校是官办的,叫作“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简称“保定师范学堂”。1902年中国已经开始了美术教育,这是由师范学堂率先实行的。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已建校100周年,南京艺术学院建校106周年,这两个师范学堂开设美术教育都早于这两所艺术院校。
我查到了一个资料——河北保定教育学院的一个老师的论文,保定师范学堂当时有关图画课和手工课的课程设置、学分的比例都在这上面。实际上,我们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到,师范美术教育在中国是最先开展的,它的时代背景就是整个清朝政府,以及后来的国民政府都要求向西方学习。在教美术的过程当中,师资从哪里来?缺少师资,两所师范学堂率先培养了大量的师资。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实际上是由师范教育开头的,它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先声。这个图片(讲话中出示图片)是中国留法同学会留下来的照片,是1928年在我们学院创办人的公寓里举办的同学聚会,其中包括学雕塑、油画的学生。
徐悲鸿再次回到法国办画展的时候带着他的夫人,这是中央美术学院已故的老教授给我的(照片)。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往往在美术学科当中是由某一位留法或者留日的学者创办的专业,就像刘海粟先生到上海创办了上海美专。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来以后,在1919年到浙江的两江师范学堂教美术,他把日本的系统完完整整地移植到浙江两江师范学堂,包括使用男模特的写生,包括上美术史课、素描课、油画课等等。另外还有李瑞年创办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魏天宁先生创办的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吕斯百创办的西北大学艺术系。
师范美术教育因为属于师范大学里面的二级学院,它有它的长处,师资队伍并不是非常庞大。它的创办人的教学理念要么来自日本体系,要么来自法国体系,他们有非常明确的办学理念。最早的师范美术教育提出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这种所谓的跨界融合早半个多世纪之前就被这些中国的先驱们很明确地提出来了。师范美术教育必须要深入地了解一门学科,同时对其他的姐妹艺术也要有所了解。也就是说,今天讲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点设计,设计学科的学生必须要懂得绘画,懂得雕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术完全是倾向于向苏联学习,于是就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两个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文化部把苏联的专家请到了北京办培训班,招了23名学员。从国内的院校当中遴选了一批青年才俊,将其送到苏联两所美术学院学习。这个照片里(手持照片)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学院退休的教授全山石和肖峰、南艺的张华清先生。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是来自苏联,当时国家非常重视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左边是苏联专家在中央美术学院上课的情形,当时23位学员来自“八大美院”。这个班的老师和学员全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被给予了非常高的礼遇。在这场“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美术运动当中,全国的师范院校全体缺席。23位学员没有一位是来自师范大学,“送出去”的学员当中也没有来自师范大学。我们说师范大学逐渐成为一个背影,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师范大学的美术创作并没有停止。
师范美术教育有非常明确的人才培养的宗旨。师范美术教育有个特点——二二分专业制:前两年的大学教育是一个通识教育,大三有一个长达一个多月、现在延伸到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我们说艺术家还是需要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包括你的语言组织和表达。通过这个教育实习,你到中学去很完整地听课,去备课,去演讲,因此师范大学的学生实际上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
我们看到,今天中国活跃在美术界的优秀老师,很多毕业于师范大学。我们南京艺术学院的院长刘伟冬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朱青生、吴为山都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实际上,这批人是最早在师范大学接受教育,他们有过一个很具体的教育实习过程。
从现在的学科发展来看,师范大学学科发展甚至走在“八大美院”之前。我举个例子,全国美术学的博士点目前有14个,师范大学占了4个,“八大美院”占了4个,“八大美院”里面有哪些学校没有博士点?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都没有博士点。可能会有非常多专业院校的老师们非常不服气,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师范大学或者是综合性的大学因为学科的综合性,它依托的是全校的资源,而我们专业美术学院办学主要还是服务于具体的画作。刚才刘赦院长讲到,我们今天培养学生,以我的理解,应该是通过某一个具体的媒介让学生对事物进行哲学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技术的层面。
在今天,我们如何确立以中国为核心的主体话语权?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把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部分进行梳理,建立我们中国特有的美术基础教育?包括在艺术表达上,中国今天为什么得到世界的瞩目?当我们走进世界中心舞台的时候,我们应该向世界呈现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是中央层面考虑的问题。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以前主要是中小学的老师。现在当社会分工很细以后,围绕着专业美术馆、专业画院、专业院校,周边还有非常多的空间留给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去就职,一专多能的学生是有可能的,他也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艺术史的描述当中经常专注于这个学校培养出多少名师、多少美术教育家。这个目光都是仰视的,师范美术教育恰恰培养的是基层的美术工作者,为美术馆、博物馆,为基层的文化站、文化馆培养美术的推广者、组织者、普及者。这恰恰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20年、30年国民素质提升最重要的仰仗力量。
我们对师范美术教育不能忽视,相反我们要重视它,我们应该往后看,看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未来国家的需求,国民全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就像这个题目——涂层与底色,涂层与底色其实是不可分离的。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