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包豪斯理念在中国的复兴
十年浩劫结束之后,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当时各大重要文化杂志纷纷复刊或创刊,《建筑学报》于1966年第三次停刊,1973年才第三次复刊。与《建筑学报》的命运类似,《美术》《装饰》等杂志也先后在1960年代停刊,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复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重要刊物复刊后的头几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介绍包豪斯及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文章,形成了一场关于包豪斯的大讨论。
《世界美术》杂志于1979年创刊后的第2期发表了邵大箴的《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简介(续)》,其中在介绍了艺术家保罗·克利和康定斯基后,从艺术史的角度将包豪斯作为现代抽象派团体进行介绍。在介绍中,邵大箴依然没有脱离阶级斗争的逻辑,他写道:“‘包浩斯’的纲领是小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他们反对金融资产阶级垄断艺术,反对为追逐金钱而创作,幻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以建立艺术家的独立的自由世界。当这种幻想破灭之后,他们从唯心的观点出发,认为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追求他所需的一切。”在鄙夷包豪斯的意识形态基础之后,邵大箴还是肯定了包豪斯在艺术教育上的理念,写道“包浩斯重视工艺美术,在艺术教育中力求达到‘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目标,他们还主张创造把建筑、绘画和雕刻结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其他的一些作者则从各个角度较为客观地讨论包豪斯的历史和影像。如,在哲学刊物《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年复刊后的第2期发表的吴焕加《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话(续)》中介绍了德绍的包豪斯学校建筑,肯定了新建筑把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并力求使建筑的形式同所用的材料结构及功能需要协调起来。《装饰》杂志在1980年复刊后第1期也刊载了《工艺美术家郑可教授》《工业美术美学初探》等提及包豪斯的文章,并以短文专门介绍了包豪斯,并将其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美术》杂志在1981年第8期刊登了中国最早的一篇系统介绍包豪斯与现代设计教育的文章《美术教育问题研究:“包豪斯”》,作者为柴常珮。文章介绍了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和体系,充分肯定了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并附上了包豪斯宣言和教学大纲的译文。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内地)出版了大量译丛与专题研究的书刊,例如197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的《色彩艺术》,197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新建筑与包豪斯》,198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汤姆·沃尔夫(Tom Wolfe)的《从包豪斯到现在》,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论艺术的精神》,1988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利光功的《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等等。
这场对于包豪斯的大讨论,已经超越了20世纪早期中国人对于包豪斯的粗浅认识,使得中国人头脑中的包豪斯从一个传说变成了具体的历史。正如庞薰琹所说:“对于包豪斯,我们应该了解它,研究它,同时也要知道,这个时代早已过去了。”[10]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包豪斯展开的全面研究,并逐渐上升为对包豪斯理性的批判和吸收的阶段。在此期间,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均由先驱探索包豪斯道路的本土化,如颜水龙、陈其宽、郑可、石汉瑞(H.Steiner)等,他们的探索也分别对中国大陆(内地)的艺术设计产生了影响。
除了文字讨论,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关于包豪斯的讲座和展览。如广州美术学院曾于1979年邀请王无邪等香港艺术家做讲座,介绍由包豪斯发起,后经由日本发展形成的“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这后来被简称为“三大构成”。这些内容随着王受之、尹定邦等人的翻译和讲座,使得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被转译成“三大构成”,并以此作为中国大多数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模式。1989年,广州美术学院举办“德国包豪斯巡回展”,由于条件所限,这次展览全部只以平面图文来展示,并没有真正的包豪斯藏品或文献。201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了“纪念包豪斯创立90周年暨中国现代艺术和设计发展研究系列活动”,活动以文献展的方式展出了包豪斯的历史,并出版了杭间教授主编的《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与中国》。这一展览第一次系统地梳理和展示了包豪斯在艺术、工艺、建筑、设计等领域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发展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当代中国融入全球化商品经济中,消费文化与文化工业又成了包豪斯在中国传播的新载体,加速了作为商品符号的包豪斯神话的形成。在当代中国,包豪斯有时被媒体和大众误读为一个品牌、一种风格、一种时尚,甚至是一个人名。和众多的文化遗产一样,包豪斯在这类误读中成为一种被消费的神话。面对这样的文化困境,文化机构的使命是强调包豪斯精神中的人文和创造性,这将为当代中国社会点亮一盏明灯。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注释】
[1]蔡元培:《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载《蔡元培全集:第四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39页。
[2]杭间:《设计“国美之路”之思想脉络》,《新美术》,2016年第11期,第11-15页。
[3]1922年8月14日上海《民国日报》。
[4]柴山芳隆:《斎藤佳三:装飾美術·生活工芸の草分け》,http://akitahs-doso.jp/libra/37.
[5]Eduard Kögel.Zwei Poelzigschüler in der Emigration:Rudolf Hamburger und Richard Paulick zwischen Shanghai und Ost-Berlin(1930-1955).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2007,p.116.
[6]王受之:《包豪斯在中国》,载许江、靳埭强主编:《遗产与更新:中国设计教育反思》,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
[7]黄苗子:《工艺美术家郑可教授》,《装饰》,1980年第1期。
[8]杭间、靳埭强、胡恩威主编:《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与中国》,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144页。
[9]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924年4月,其参加接待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讲学活动,与胡适、徐志摩、陈西滢、张欣海、丁西林等结识。1924年6月至1927年,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导师为兰登·华尔纳(L.Warner);1946—194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0]庞薰琹:《论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装饰》,1980年第1期,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