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艺载道[1]——贵州长角苗甑子制作工艺考察
孟凡行
长角苗是苗族中青苗的一个分支,由于他(她)们以长(cháng)角头饰为特征,故俗称“长角苗”。这支民族居住在贵州省西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的高山密林之中,他们主要聚居于此地方圆120多平方千米的12个寨子中,全族仅4 000余人。长期以来,他们与外界交往较少,所以保存了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
长角苗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只能以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他们不能与外界很好地交流,其文化保存较好。其后,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使当地的交通状况得以改观,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提高。但同时,同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公路修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文化就顺着平坦的公路被赶跑了。“寨门”一开,当地“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们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置疑。这时,任何外界的解释和劝说在短期的经济眼光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村子中大量的年轻人会到外面城里去打工,他们把外面的“先进文化”带到自己的村寨中。从此,外面的一切都被当作“时髦”;自己的传统便都成了“落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学汉语、穿汉服,尽最大力量融入汉族文化圈,成绩好的学生一旦考到外面去,就不愿回乡。年轻人成了本民族文化的叛逆者,民族的文化也因此断了代,如此,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随着老人们的去世而彻底消逝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老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个现象,并紧急组织了一支考察队,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详细考察,试图抢救性地挖掘和记录整理这支民族的文化。这支考察队共有八名成员,分别考察社会组织、民俗、宗教、音乐、建筑、服饰、工艺器具等内容。笔者的考察任务是长角苗的工艺和器具,长角苗的工艺有纺麻、蜡染、刺绣、木工、编织(竹编、藤编、草编)、石工几种,其中又以纺麻、蜡染、刺绣、木工为重,所以本次笔者的考察重点也就转到了这四种工艺上。纺麻、蜡染和刺绣的艺术性较强,而木工工艺,则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离得最近,最能反映他们长期在丛林中的生活状态,同时他们在徒手对付自然的过程中,在木工方面积累的智慧也较多。
暑期是我们的“农闲”时节,但却是长角苗人的“农忙”时段,他们正在抢着收土豆,割草喂牛,打菜喂猪。笔者看不到匠人们制作工具、器物的工作场景、工序过程,很难对其进行详细记录和研究。在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中,笔者见到的最为完整的工艺过程是甑子的制作,遂以此文记之。[2]本文论述了长角苗使用甑子的客观必然性,制作甑子的必用工具、工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原则,及对我们的启示等内容。本文试图通过长角苗木匠的制作甑子工艺中的诸多细节,揭示苗族这个分支特有的性格和文化之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