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四、结 语

卢子枢的人生历程与艺文事业,是曾经发生在20世纪广东画坛的故事。卢氏的成就,不仅在于绘画与书法,同时在收藏和图书版本研究领域也留下了印迹。卢子枢对收藏的喜好、对版本图书以及古代书画的研究,使他成为文物博物领域的专家。[85](见图31)至少谈到20世纪广东艺术收藏史时不能撇开他,而他在图书版本领域所做的研究目前我尚无力展开,这是本文的一个遗憾。

图31 卢子枢为广东省博物馆
筹备委员会委员

(图为1957年7月20日广东省博物馆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出席者签名,刊载于广东省博物馆编:《广东省博物馆开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1959—1999》)

作为一种类型,他在多数场合下都被归诸传统国画家的阵营中,虽然在他接触艺术之初曾经一度学习西画,但这早已为人所淡忘。完全可以说,没必要过分强调卢氏早期的艺术经历,在20世纪前半期广东画坛,毕竟很多人在未成名以前,都有学习西画的经历,像黎雄才曾在烈风美术学校习西画,何漆园曾在博文美术学校学习西画,卢的同乡前辈李凤公这位古画制作高手也曾一度开办水彩画培训班。“师古之心,无时或已”,对古的爱好,最终使他远离西画,远离纷扰的艺术界。至少从艺术上讲,卢子枢不是一个紧随时尚步调的人。

在充满多样化的个人选择与机遇中,卢子枢介入了清朝遗老们的生活圈,并且也主要与文人学者展开交往。他的友人圈中弥漫着一股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且因卢本人为人低调和对古代文化艺术的爱好,使他慢慢脱离了活跃的艺术圈。从他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20年代初开始,卢子枢积极地介入当代艺术界,参加从地方到全国的展览,参与社团活动,从30年代中期以后,他在艺术界显得不那么活跃了。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例子,画家、收藏家和学者兼于一身,在传统向现代转变的20世纪、在学术分科越来越细致的当下,这样的人变得越来越稀缺。

作者单位:岭南画院

【注释】

[1]本文为岭南画院“东莞有影响力的美术家、美术现象个案专题研究”之部分研究成果。初稿宣读于2013年12月11—13日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主办的“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笔者得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李志纲博士、清华大学陈瑞林教授、上海书画出版社王中秀编审、上海图书馆张伟研究员、上海图书馆王曼隽副研究员等的帮助,尤其是卢子枢哲嗣卢汝圻先生无私地提供珍贵的资料,谨此致谢!

[2]卢子枢:《秋峦耸秀》,《良友》第89期,1934年6月15日,无页码。卢的作品刊载在“现代中国国画选之六”上,在此之前刊载的画家分别为吴湖帆、黄宾虹、张大千、郑曼青、王一亭,在此之后是齐白石、余绍宋、狄平子、冯超然、汤定之和溥儒。

[3]《中国美术年鉴》,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编,1948年10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影印本,2008年,第169页。又见陆丹林编:《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波文书局(香港),1978年,第385页。

[4]容庚著:《颂斋书画小记》,载《容庚学术著作全集:第17册》,中华书局,影印本,2011年,第937页。

[5]郑春霆著:《岭南近代画人传略》,广雅社(香港),1987年,第274-277页。

[6]据1926年4月30日登记的“国立广东大学全校教员表”显示,卢子枢的履历为“高师图工科毕业”。见《国立广东大学概览》“教职员表”,出版年月不详,第54页。

[7]卢子枢:《秋水平庐》题款,图版见《卢子枢书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8]林宜鸿:《调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平远留省学报》,1919年第1期,第111-112页。

[9]吴琬:《二十五年来广州绘画印象》,《第二次全国美展广东预展会专刊》,1936年3月1日,第13页。

[10]胡根天:《赤社美术研究会的始末》,载《胡根天文集》,广州市文史研究馆,2002年,第207-213页。

[11]《赤社第二次展览会出品目录》,1922年,第2-4页。

[12]《合作画社呈请立案》,《癸亥合作画社纪元第七十八甲子岁第一次展览画目》,1924年,第4-6页。

[13]“本社社员一览表”,《癸亥合作画社纪元第七十八甲子岁第一次展览画目》,1924年,第3页。

[14]《癸亥合作画社纪元第七十八甲子岁第一次展览画目》,1924年,第4-6、9-10页。

[15]《癸亥合作画社同人乙丑展览出品目录》,1925年,第3-9页。

[16]至公:《广东今日之国画》,《国画特刊》第二号,国画研究会编纂部印行,1928年8月,第6-7页。

[17]《国画特刊》,1925年,第16页。

[18]《国画会欢迎黄宾虹纪——黄君演述世界上美术之流派》,《广州民国日报》1928年9月11日。黄宾虹研究专家王中秀告知笔者,这份笔记迄今为止亦未见到,至为可惜。

[19]黎葛民、麦汉永:《广东折衷派画家陈树人与高剑父》,载《广东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1页。

[20]侨僧:《篆香室随笔》,《狮子吼月刊》,1941年第8、9、10期合刊,第27页。

[21]黄宾虹:《美展国画谈》,《艺观》,1929年第3期,第33页。《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出版日期不详,第23页。

[22]《今日中日绘画展览会开幕》,《申报》1929年11月1日,第16版。《中日现代画展开幕》,《申报》1929年11月2日,第14版。《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出品目录》“中国之部”,1929年11月,上海,第19页。其影印本收录于王燕来选编:《历代书画录续编:第十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23]《比博会奖凭昨在市商会颁发》,《申报》1931年11月29日,第14版。国民政府参加比国博览会代表处编:《中华民国参加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特刊》,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第132、129页。

[24]国民政府参加比国博览会代表处编:《中华民国参加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特刊》,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第125页。

[25]《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筹备经过》,《申报》1933年11月6日,第13版。

[26]《申报》1934年9月21日。

[27]《粤美术精品将在沪展览》,《时事新报》1937年5月17日,第3张第1版;《广东美术——第二次全国美展广东出品专刊》,1937年,第2页。

[28]卢子枢:《秋霜》,《非非画报》,1928年第5期,第10页。

[29]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子枢作画笔若飞,兴酣落纸何淋漓。古亭寂寂纳山色,风树谡谡生秋姿。在山泉韵清欲绝,我思弹琴坐明月。万籁争喧岩谷动,一声长啸天地豁。此时君当槖笔来,黄叶扫径秋云开。作图贻我更索句,诗成一笑何豪哉。见张白英:《题卢子枢山水》,《真光杂志》,1935年第34卷第1号,第57页。

[30]卢子枢:《寒江独钓》,《中国现代名画汇刊》,1935年5月。从王祺、黄宾虹、陆丹林和贺天健所写的序言可知,该画集是以中国画会会员为主体,集合当代全国名家之作,“本刊所集原不足自诩为网罗无遗,而代表一时代,盖亦未可谓不足矣”(贺天健序)。卢子枢《寒江独钓》,此画落款为,“丹林先生正。廿一年夏,卢子枢”。此画为卢氏1932年夏画赠陆丹林的。查1936年9月编印的《中国画会会员录》,没有卢子枢的名字。考虑到陆丹林是这本画集编辑委员会和征集委员会成员,这件作品也可能是陆丹林推荐的结果。

[31]《国立广东大学概览》“校史”,出版年月不详,第6页。《着创建国立广东大学令》,《大本营公报》第四号《命令》,《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433页。

[32]《国立广东大学概览(十三年度)》“本校教职员一览”,出版年月不详,第13页;《国立广东大学概览》“教职员表”,出版年月不详,第54页。

[33]这两幅扇面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图版见《守望传统:广东国画研究会1923—1937》,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6年,第122-123、125页。

[34]赵世铭著:《穗美十七年——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的创立及开展》,香港,1991年,第63页。

[35]《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二十四年国画系毕业纪念册》,1935年,无页码。

[36]《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第六届毕业同学录》,1936年,无页码。

[37]卢子枢:《重峦密树》,《美术》,1935年第2期,无页码。

[38]卢子枢:《林亭秋色》,《美术》,1936年第5期,无页码。

[39]“教职员通讯一览表”,出版物不详,这份资料由卢汝圻先生提供,其在页眉标注“民国二十五年,广东教忠学校”。任教于该校的尚有黄君璧。

[40]《癸亥合作画社同人乙丑展览出品目录》,1925年,第19页。

[41]郑春霆著:《岭南近代画人传略》,广雅社(香港),1987年,第276页。

[42]《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1页。

[43][清]陈恭尹:《吴山带形状》,载《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独漉堂文集》卷十二,第280-282页。

[44]《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32页。

[45]《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40页。

[46]卢子枢《不蠹斋随笔》,《美术》,1935年创刊号,第13页。卢氏极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是迄今为止仅发现的一篇。

[47]这段文字见成洪燕:《湛若水的诗文书法艺术》,《岭南文史》,2004年第1期,第63-64页。

[48]卢氏收藏了此手稿本后,重新加了封面,并在封面上题签,注明收藏的时间与地点。

[49]王贵忱:《〈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后记》,《学术研究》2000年第4期,第91-95页。

[50]《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53页。

[51]《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54页。

[52]容庚著:《颂斋书画小记》,载《容庚学术著作全集》第17册,中华书局,影印本,2011年,第937页。2013年12月6日,笔者访问卢汝圻先生,承其告知,卢氏收藏赵孟頫千字文残卷确有其事。卢汝圻先生对此事印象深刻,据其回忆,约在1970年代初,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完一个小手术后回家休息,次日商承祚教授来访,与卢子枢谈论千字文上的几个残字。

[53]《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19页。

[54][清]廖燕:《五十一初度自序》,载廖燕著,《廖燕全集》编纂委员会编,林子雄点校:《廖燕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55]王源:《廖柴舟墓志铭》,载廖燕著,《廖燕全集》编纂委员会编,林子雄点校:《廖燕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14页。

[56]曾璟:《廖燕传》,载廖燕著,《廖燕全集》编纂委员会编,林子雄点校:《廖燕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17页。

[57]王贵忱:《廖燕山居诗书卷跋》,载张桂光主编,广东书法家协会编:《岭南书论: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0页。王先生引汪宗衍来信,指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又文旧藏廖燕行书斗方实为梁药亭墨迹。

[58]丁玲:《可居室学述》,载广州图书馆主编,蔡晓绚、李莺莺、丁玲编著:《广州图书馆藏可居室文献图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7、213页。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林锐先生指出,“是以李可染等当代名家画作交换得来的”,“50年代以后,贵老陆续从温丹铭、黄文宽、卢子枢等先生那里得到一批实物和研究资料”。见林锐:《王贵忱:学界的传奇》,《收藏·拍卖》2004年第3期,第54-57页。

[59]《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8页。

[60]卢汝圻:《从隋宁贙碑拓本的题跋窥卢子枢碑拓书学研究轶录》,《澳门日报》2005年3月13日,D7。笔者在采访卢先生时,他一再向笔者强调其父亲的碑帖收藏,一沓沓古碑拓本堆满了屋内四周的书架。

[61]卢汝圻:《从隋宁贙碑拓本的题跋窥卢子枢碑拓书学研究轶录》,《澳门日报》2005年3月13日,D7。

[62]广州图书馆主编,蔡晓绚、李莺莺、丁玲编著:《广州图书馆藏可居室文献图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63]《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16页。

[64]《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4页。

[65]《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37页。

[66]王贵忱:《卢子枢书画集·序》,《卢子枢书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1页。承卢汝圻先生告知,卢子枢尚收藏了一幅唐伯虎山水画轴一幅,颇为残旧。这幅山水画轴连同傅青主(傅山)的草书轴约于1998年底或1999年初在广州嘉德拍卖出去。

[67]在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展广东出品中,卢子枢提供了两件金石类别的藏品,见《广东美术——第二次全国美展广东出品专刊》,1937年5月20日,第6页。

[68]有关汪氏家族的介绍,见彭海铃著:《汪兆镛与近代粤澳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69]有关汪氏作为遗民的生活,参阅林志宏著:《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中华书局,2013年。

[70]《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3页。

[71]《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48页。

[72]《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137、138页。

[73]《罗浮山志会编》卷七《品物志·虫属》,清康熙年间刻本。

[74]《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11页。彭海玲较早地注意到汪兆镛与卢子枢的这一交往细节,见彭海玲:《汪兆镛请卢子枢为罗浮蝶绘像》,《澳门日报》1999年9月30日;又见彭海玲著:《汪兆镛与近代粤澳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9-202页。

[75]汪兆镛著:《微尚老人自订年谱》,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54页。

[76]《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34页。

[77]汪兆镛:《后罗浮蝶歌并序》,载邓骏捷、陈业东编校:《汪兆镛诗词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6页。

[78]《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33页。

[79]周建峰:《水绘无声月自闲——兼谈“冒氏水绘园”为中心的艺术品收藏》,《收藏·拍卖》2013年第9期,第54-55页。

[80]有资料显示,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曾藏有卢子枢画卷,陈将之赠予汪,汪因此而作诗。全文如下:
《冰如以卢子枢所画长卷见赠因题其后》
幼读渊明诗,每作山林想。北江幽绝处,一舸数来往。他年任耕稼,于此得片壤。闲来取书读,便在羲皇上。弱冠撄世变,此几不敢望。崎岖尘土中,举步即罗网。偶逢佳山水,耳目始一放。蹉跎将六十,人事益抢攘。登临久已废,归梦余惝怳。蛰居不出户,自诡因鞅掌。屋梁风雨夕,白首空自仰。孟光有深意,把卷邀共赏。青山千万迭,茅屋着三两。苕苕俯洲渚,翳翳傍林莽。依依见樵迹,隐隐听渔唱。苍茫烟水外,天地忽开朗。川原相秀发,云日同澹荡。有如历三峡,山尽见夷旷。扬帆拆曲江,晚翠接朝爽。谁欤香光笔,墨意清且畅。唤起儿时事,高咏众山响。拊手成哑然,画饼真可饷。
(注)三峡谓中宿峡、香炉峡、浈阳峡也。
卢子枢,粤人,现在广州市以诗画名,其画笔与书法皆肖董文敏。(汪兆铭:《冰如以卢子枢所画长卷见赠因题其后》,《苏铎》,1941年第1卷第4期,第35页。)

[81]容媛编:《国内学术界消息(二十九年七月至十二月)》,《燕京学报》,1940年第28期,第291页。

[82]莫伯骥:《髫龄尘梦图册》,这里转引自卢汝圻:《书画名家卢子枢其学——兼述与莫伯骥先生之交暨104周年诞辰纪念》,《收藏·拍卖》,2005年第3期,第50-55页。

[83]《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60页。

[84]《东莞文史》编辑部编:《不蠹斋友人书札》,政协东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第68页。

[85]广东省博物馆筹备之初,卢子枢是筹备委员之一。1957年7月20日,广东省博物馆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出席者签名,其中就有卢子枢。广东省博物馆筹委会主任为清末探花商衍鎏,副主任为商承祚、胡肇椿、蔡语邨,委员为丁颖、方瑞濂、叶汇、龙庆忠、卢振寰、卢子枢、余清江、卓仁玑、侯过、容庚、陈锡祺、梁钊韬、徐俊鸣、夏昌世、黄廷柱、康殷、戴裔煊等17人。他是仅有的两位画家出身的筹备委员中的一个。见曹腾:《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之回顾——兼谈广东贡院旧址》,载广东省博物馆编:《广东省博物馆开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1959—199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