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和传教士的书面报告

一、商人和传教士的书面报告

15世纪末,欧洲经好望角到印度的海上航线开辟之后,东西方贸易得到极大的发展,商人们漂洋过海来到东方古国,记下他们的所见所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纽浩夫(Johan Nieuhoff,1618—1672)的记事报告[2]。1655年,纽浩夫受荷属东印度公司差遣来到北京,写成的记事报告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纽浩夫对中国庙宇、塔、牌楼、桥,尤其是北京的宫殿印象深刻。报告里配有很多精致的插图,精确刻画了不少中国的建筑,尤其是刻画了很多塔,最为著名的就是南京大报恩寺的琉璃塔,栏檐、梁柱、檐铎、刹等细节都清晰可见。南京大报恩寺的配图(见图1)成为西方模仿中国建筑的重要范本,而琉璃宝塔则被作为中国建筑的典型母题反复表现。

图1 南京大报恩寺,来自Chinoiserie,p.34

从16世纪中叶起,传教士们肩负着传教的使命纷纷来到中国。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是出生于法国的耶稣会士,清乾隆三年(1738)来华,是乾隆宫中的御用画师,与郎世宁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凭着御用画师的特殊身份,王致诚自由出入于凡尔赛宫似的圆明园。他对中国建筑与园林的介绍具体而生动。1743年,他给住在巴黎的达叟(M.d'Assaut)写了一封长信,他在信中把圆明园这个“万园之园”,夸赞成“无与伦比之园”。[3]这封信于1749年在法国公开发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使西方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