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性文献

三、研究性文献

研究中国建筑的文献中有两本著作不得不提。一本是德国建筑师与学者斐舍(Johann Gerhardt Fischer von Erlach)编写的《建筑简史》(Entwur feiner Historischen Architektur),于1725年出版,1730年有英译本面世。该著作是斐舍从传教士和使节们的著作里收集了一些资料,在研究了卫匡国的《中华新地图集》、纽浩夫的记事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这本著作中有远东国家建筑的专章,介绍了中国的石拱桥、牌楼、北京的城楼、南京的大报恩寺塔和其他各地的塔等等,书中不少插图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关注。

引起更广泛关注的则是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于1757年编写出版的《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和器物的设计》(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Dresses,Machines,and Utensils)。钱伯斯出生于瑞典的古登堡,在英格兰接受了教育。他在供职于瑞属东印度公司做押运员时,曾三度到过中国。他对建筑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中国搜集了一些中国建筑与园林的资料,并于1749年离开东印度公司之后,前往巴黎学习了一年建筑。

编写《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和器物的设计》一书的目的是钱伯斯意欲澄清人们对中国建筑的错误认识。17世纪,在中国的很多传教士都对中国建筑抱着鄙夷的态度,比如传教士李明(Louis le Comte)于1690年写道,中国建筑“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非常不舒服的,它们违背了真正建筑的概念”[4]。到了18世纪,人们意识到中国风格的建筑与欧洲风格的建筑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甚至在基本的结构观念上。比如柱子、列柱廊的使用,开放的拱廊,基于中心的对称,只需披上中国风格的外表,便可成为中国建筑,所以人们更多地是从装饰的外表去理解中国建筑。遗憾的是,西方出现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大多给人留下奇异的、轻巧的、华丽的、浮夸的不良印象,钱伯斯希望通过这本书“制止当时的假中国之名而终日粗制滥造之风”[5]。在这本书里,钱伯斯客观而严肃地介绍了中国的建筑、家具、服装、机械和器物,主要是介绍中国的各种建筑物(见图2)。书中所绘的图样精确,远超一般中国风格的建筑师的奇思怪想,标志着西方对待中国建筑的一种新的态度,即要求是相对准确的建造,不再是轻率游戏的模仿。

图2 一个中国商人的住宅,来自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Dresses,
Machines,and Utensils,p.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