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之地早期与蛇有关的考古发现

一、吴越之地早期与蛇有关的考古发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越之地就已开始出现先民们对蛇图腾崇拜的种种迹象,这在有关吴越地区所发现的考古材料中也得到了印证。

蛇很早就作为纹饰出现在人类创制的器物上。在江苏金坛三星村出土距今6500—5500年的红衣陶豆上,有目前最早的云雷纹。其中3个云雷纹里段末端呈简化的动物侧面头像,外段末端则无异状,从整体看来,应是长身、张口的爬行动物的简化造型(见图1)。杨建芳先生认为这应当是蛇的形象,是蛇的抽象化和图案化。[5]

杨建芳先生认为,在陶器上刻画蛇的形象不是为了增加美感,而是先民因无力防治蛇患,转而奉祀其形象以期避害禳灾的自然崇拜现象。这种观察是有道理的。所谓崇拜的心理,有一种确是由惧而崇拜。陈文华先生也曾说:“云雷纹”可能就是蛇的盘曲形状的简化,其说法与杨一致。江苏南部是后来吴越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其中的古越族便是著名崇蛇的族群。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属于良渚文化的陶器和玉器纹饰亦反映了崇蛇观念。例如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中发现的属于良渚文化的M65、M74、M128,其中出土的陶鼎和陶壶都通体刻鸟首盘蛇纹,[6]浙江地区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诸多器物纹饰中也有许多与蛇崇拜有关。这一时期出现的蛇纹见于良渚文化第三期陶器上,最常见的陶器纹饰就是“S”形两条蛇蛇首相交,有简化和复杂的两种类型。孙维昌先生认为良渚文化中常见的螺旋状纹饰应该是先民刻画蛇纹的一种,但许多学者对这种看法表示怀疑。然而良渚文化第三期陶器上比较繁缛复杂的写真蛇纹可以确定无疑为蛇纹,而这些蛇纹图饰多出现在当时吴越先民用来祭祀的祭器上。[7]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的发掘,是近年来有关吴越地区“蛇”文化的一处重要考古发现。其中出土的大批青瓷、硬陶乐器和玉器上都堆塑、浮雕和刻画了蛇纹饰。六蛇硬纹青瓷鼓座,其座身为覆钵状,中有管状插孔,上缘及座的上下两端饰戳印的“S”形纹,座以数道凸弦纹分隔,内饰戳印的“C”形成“S”形纹,座的上部有六条堆塑的双头蛇,两蛇一组,头向上昂,中腹部相交,蛇身满饰鳞纹,弯曲作游动状(见图2:3)。出土的蛇凤纹玉带钩,其中部为一绞丝纹圆环,圆环中心为一椭圆形浅浮雕,上阴刻细密的斜方格纹,其外框为透雕的四凤,四角向内出凤首,四蛇身与四凤相连,蛇首穿过中心的圆环,凤身、蛇身皆阴刻羽状纹、细斜线纹、鳞纹(见图2:5)。[8]1964年,在浙江义乌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两件蟠龙钮陶盖鼎。其器形为圆腹平底,蹄形矮足;鼎盖为覆盆式,顶部有三个鸡形小钮,顶心有一蟠蛇形大钮;鼎身无釉,鼎盖外壁满釉。[9]除上述外,江苏吴县(1995年撤销)严山春秋晚期吴国窖藏龙蛇纹玉[10],江苏镇江王家山东周墓铜匜、铜盘(见图3:4—6)[11],淮阴高庄战国墓蛇纹铜盘、蛇纹管(见图3:2—3、7—9)[12],六合程桥的青铜鼎(见图3:1)[13],安徽屯溪周墓M3蛇纹方足器[14]上都装饰有蛇纹。吴越地区先民们如此频繁地使用蛇形象(抽象或写实)来装饰器物,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对于蛇类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感。

图1 江苏金坛三星村M248新石器时代陶豆

图2 无锡鸿山越国墓葬出土蛇形器物

1.万家坟M1:169硬陶鼓座;2.邱承墩M1:1053青瓷鼓座;
3.邱承墩M1:1011青瓷鼓座;4.邱承墩M1:1063青瓷振铎;
5.邱承墩M1:21玉带钩;6.邱承墩M1:14盘蛇神兽纹玉管

图3 东周吴国墓葬的刻画蛇纹铜器

1.六合程桥;2—3、7—9.淮阴高庄;4—6.镇江王家山

江苏丹徒北山顶一座春秋吴国墓中出土一鼎:深腹,圜底,方唇,子母口微敛,有盖,盖的捉手为九条小“龙”头向上,口中衔环,环上饰两道绳索纹,捉手向外为三周夔纹带,夔身饰羽状纹。腹上有一道凸起的绳索纹,上有两周、下有一周夔纹带,夔身饰鳞纹。盖和腹上的夔纹皆两夔为一组,尾部相交,张口瞠目,回首相顾。[15]鼎的盖捉手,发掘报告中称之为九条小“龙”,但据其体形、神态等方面来看,应当为蛇形象。在浙江鄞县(现鄞州区)东周墓中曾经出土一件“羽人竞渡”铜钺,其正面上部饰有两个昂首相向,前肢弯曲,尾部内卷的动物纹饰。[16]大多学者称这种纹饰为龙纹,但细细观察,便可发现其形象也更近似于蛇纹(见图4)。

图4 浙江鄞县东周墓出土 “羽人竞渡”铜钺

考古发现的皖南东周青铜器中,也有许多主体使用蛇纹装饰的器物。发现于安徽青阳县庙前镇汪村的春秋“龙”纹盘,附耳圆折,盘侧另接四个小鋬手,圈足,口下和圈足饰一周云雷纹,盘底饰蟠龙纹,龙身蟠曲饰鳞纹,内腹壁饰一周鱼纹(见图5:3)。1978年于安徽繁昌汤家山发现的鱼“龙”纹盘,其两环耳附于腹侧,口沿饰鱼鳞纹,盘内底饰一首双身蟠龙纹,龙身蟠曲饰鳞纹,龙首两侧再饰一组变形夔纹,内腹壁饰一周鱼纹(见图5:2)。还有一件“龙”钮圈足盖盉,盖面饰浮雕蟠龙,龙首昂起作盖钮,龙身饰鳞纹,龙尾饰波折纹、云纹和菱形纹(见图5:1)。[17]纹饰极其精美,富有灵动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图5 皖南春秋时期青铜器

1、2.安徽繁昌汤家山 3.安徽池州青阳庙前镇汪村

这几件青铜器的蛇形象应该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一些研究者却称之为“龙”。考古学界大多知道,考古出土的不少文物,因为形象抽象不明,形体蜷曲,它们被称为“龙”的频率极其高,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在于,中国人真的有龙的情结,对于龙,我们认为是吉祥富贵的象征。2012年是龙年,很多年轻父母刻意要在此年生子,就是为了跟龙挂上钩。

对于蛇与龙本质区别的认识,早在东汉王充《论衡·龙虚》中就有载:“龙无尺木,无以升天。”[18]其中尺木即为龙角,一般认为躯干蜷曲有角的为龙,而无角的为蛇。一直以来学界几乎为共识的是:“作为图腾标志和民族象征的‘龙’,主要就是根据蛇的形象想象出来的。”[19]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也提道:“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20]这种观点笔者不同意。考古发现所称龙的造型,最重要的特点是曲躯,而曲躯未必是蛇,虫、鱼皆可。龙的造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在变化,到后来才逐渐与蛇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