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战国楚墓鹿角造型器物出土概况
楚国是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国,楚国先君熊渠曾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是,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时期楚地的埋葬制度基本上仍是遵循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故对楚国墓葬的分类等级仍沿用中原的爵秩,即分为卿(公)、大夫、士、平民(庶人)共四等。时至战国,周王室急剧衰微,诸侯王国对周礼的僭越现象愈加普遍,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至此并未完全崩溃,此时士和庶人的差别在逐渐缩小。越到后期,僭越之风愈盛,使得一些等级较低的墓中也出现了带鹿角的器物,如镇墓兽。
湖北地区发掘出土的楚墓大体可将其分为封君级墓、大夫级墓、士级墓和平民墓四类以及家族墓群和身份未明共六大类。现将有出土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的墓葬分别详细叙述于下。
(一)楚墓分类
1.封君级墓
湖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高等级的楚墓为江陵天星观1号墓[1],墓主身份为楚封君。该墓出土的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很丰富,有虎座飞鸟、镇墓兽(见图1)、木鹿、鹿角(东、南室)、木鹿首(西室)以及在一件鼎盖盖边沿立三个对称的卧鹿。其中:飞鸟背上插对称双鹿角;镇墓兽有双头,头各插双鹿角,共四支。

图1 荆州天星观1号墓镇墓兽(M1:88)
(图片来源:《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第104页)
此处需说明,曾侯乙墓虽为诸侯国君墓,等级比江陵天星观1号墓更高,出土了鹿角立鹤,但不在统计范围内。本文同意郭德维先生的观点,认为此墓非楚墓,乃是楚系曾墓。
2.大夫级墓
除峡江地区以外的其他各区均有分布。
当阳曹家岗5号墓[2],墓主为大夫阶层中地位较高者。墓中出土了用鹿角略加修饰而成的骨角装饰,褐黑色,分二式,均残;用鹿角修制的骨镰(马器),羊角形,断面略呈八棱形,分三式。这几件鹿角相关出土物,不是以鹿角的完整形象出现,而是加工后的装饰物或者是器物的部分,这在楚墓中十分少见,很有特点。
江陵藤店1号墓[3],墓主为下大夫。随葬木鹿、镇墓兽。镇墓兽头上有鹿角一对,髹黑漆,绘朱彩纹饰。
荆州天星观2号墓[4],墓主为卿上大夫。随葬的镇墓兽头上有四支大鹿角,均已残损,其分别被插入兽头头顶两侧的方孔内,角上用红漆绘蟠螭纹;虎座飞鸟(见图2、图3)的鸟背上凿有两个卯孔,卯孔内插一对鹿角,鹿角分叉处和角尖用红漆绘蟠螭纹。此外,一把角篦的柄部框内透雕二鹿,此二鹿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不可多见的微雕艺术品。该墓出土的神树虽非鹿角所制作,但其造型与多叉鹿角近乎一致,其内涵与作用与镇墓兽首部的鹿角应有某种关联。

图2 荆州天星观2号墓虎座飞鸟(M2:31)正视图

图3 荆州天星观2号墓虎座飞鸟(M2:31)侧视图
(图2、图3来源于:《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88、189页)
荆州望山桥1号墓[5],墓主为大夫。随葬卧鹿一件,鹿角已腐朽;鹿角三支;镇墓兽的头顶各有两方孔,当是插角之处。此外一件用鹿角制成的马镳十分引人注目。
江陵望山1号墓[6],墓主为下大夫。墓中出土一件彩绘木雕小座屏(见图4),雕屏内雕刻了多种动物,构成连续性的图案,内有四只小鹿。同出土的镇墓兽头顶各有两个长方形孔,插四支鹿角,鹿角上用红漆绘蟠螭纹。

图4 江陵望山1号墓彩绘木雕小座屏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官网—典藏—漆木器)
包山2号楚墓[7],墓主为大夫。墓中发现了根雕动物,其中有三只鹿。
江陵马山砖厂2号墓[8],墓主为大夫(也有说是元士)。随葬有鹿角和镇墓兽,其首部的鹿角完整,十分难得。
黄冈芦冲1号墓[9],墓主为下大夫。随葬的镇墓兽头部插一对木质鹿角。
老河口安岗2号墓[10],墓主为下大夫。随葬的卧鹿头顶插两只鹿角,镇墓兽的方形头上插双鹿角。
江陵望山2号墓[11],墓主为下大夫。随葬镇墓兽两件,均出于头箱,两支大而完整的真鹿角分别插入兽首头顶两侧之方孔内,鹿角施黑漆,饰彩绘褐色卷云纹。
望山沙冢1号墓[12],墓主为下大夫。随葬的镇墓兽头顶有两个长方形孔用以插鹿角,鹿角已残断。
枝江县(现枝江市)姚家港2号墓[13],墓主为下大夫。出土木制鹿角,随葬的镇墓兽头上插四支较大的鹿角,但均残掉。
枣阳市九连墩楚墓[14],墓主为大夫,随葬漆木虎座飞鸟(M1:W226)、漆木卧鹿(M2)(见图5)。

图5 枣阳市九连墩楚墓漆木卧鹿(M2)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官网—典藏—漆木器)
黄冈曹家岗5号墓[15],墓主为下大夫。镇墓兽的头顶部有两圆形插角的卯孔,鹿角残损。
黄州楚墓[16],墓主为下大夫。出土的漆镇墓兽(WM18:37)头顶凿两个三角形孔插鹿角,出土时鹿角已朽。
荆州院墙湾1号墓[17],墓主为下大夫,出土木镇墓兽,双头兽,头上所插的鹿角已残。
襄阳蔡坡战国4号墓[18],墓主为大夫,东室出土鹿角。
3.士级墓
江陵太晖观6号墓[19],墓主为中下级士,随葬镇墓兽,头部有插孔,角无存。
江陵葛陂寺34号墓[20],墓主为中下级士,随葬木镇墓兽,头上角已无存,留下两方孔。
荆州砖瓦厂2号墓[21],墓主为中下级士,随葬镇墓兽,出自头箱,头顶鹿角已腐。
江陵李家台楚墓[22],墓主为元士,随葬鹿角两支,虎座飞鸟一件。虎座飞鸟的背上插鹿角两支,绘云纹。此器放置在头箱正中,楚墓的这个位置一般放置镇墓兽,推测虎座飞鸟可能也用作镇墓辟邪。
江陵枣林铺楚墓[23],墓主为中下级士,随葬镇墓兽,双头,鹿角四支。
荆州嵠峨山楚墓[24],墓主为士,随葬镇墓兽四件,头上各插一对鹿角,鹿角已朽。
荆州纪城2号墓[25],墓主为下士,随葬的镇墓兽头上插一对鹿角。
包山1号楚墓[26],墓主为元士,随葬镇墓兽,其头部双鹿角仅残剩黑漆皮。
江陵望山3号墓[27],墓主为元士,随葬鹿角。
襄阳市鏖战岗78号墓[28],墓主为上士(或下大夫),随葬卧鹿,颈残,头部可见插鹿角的两个方孔。
襄阳市鏖战岗112号墓[29],墓主为中士,随葬卧鹿,角无存。
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30],墓主为中下级士,随葬彩绘双身双首镇墓兽,鹿角四支。
钟祥市冢十包楚墓[31],墓主为士,出土鹿角五支,一墓一支,当为漆木镇墓兽或虎座飞鸟的构件。
钟祥黄土坡东周墓[32],墓主为中下级士,随葬鹿角,一墓两支,置于头箱,成对出现,应为镇墓兽构件。
潜江龙湾楚墓[33],墓主为士,随葬八件镇墓兽,出自七座墓中。镇墓兽均被放置于椁内棺的头向一端(即头箱)。镇墓兽由鹿角、身、座三部分组成,两只鹿角插在头顶部的方孔内,身与座用方榫套合。其中三件仅残存底座,四件为单头镇墓兽,一件为双头。此双头镇墓兽[M32(战国中期后段):10]为梯形方座,双头兽,各插一对鹿角,方形兽面,眉目不清,无舌。
江陵嵠峨山楚墓[34],墓主为中下级士,随葬鹿架鼓(M7:36),其头上鹿角已腐烂;木镇墓兽,分二式,六件,头插鹿角,鹿角已腐。
江陵武昌义地楚墓[35],墓主为中下级士。其出土彩绘木鹿(M10:21);镇墓兽九件,头上插双角。
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楚墓[36],墓主为士,出土有鹿角残痕。
当阳赵家湖楚墓[37](甲乙类),墓主为士。其出土鹿角七支,分别出于七座墓中,均被放置在棺头部,腐朽严重。镇墓兽11件,分别出于11座墓中,其中,五件腐朽严重,其余六件可分二式:Ⅰ式,两件,木质,雕刻而成,头顶部有两个圆槽,似可插物,已朽。
江陵九店东周墓[38],墓主为中下级士。鹿角相关出土物非常丰富。其中:出土鹿鼓三件(M286:3),鹿由头颈和身以方形榫卯合而成,头上插的两支鹿角已腐。镇墓兽65件,一墓一件,均出自头箱或棺椁间头端。镇墓兽为木质,由鹿角、头身、座三部分组成,鹿角两支,插于头。虎座飞鸟四件,为彩绘木器,由鹿角、鸟、虎三部分组成,鸟背有两个方榫眼,插双鹿角。鹿三件,为彩绘木器,由身和头颈两部分以榫卯拼合而成,头上有两个方榫眼,插一对鹿角。
4.平民墓
在已查阅的考古报告或简报中,未发现有随葬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的平民墓。
5.墓群
湖北地区的楚墓数量众多,常常是整个墓群被发掘,墓主的身份复杂难考,故将其列为墓群或公共墓地作整体说明。
江陵雨台山楚墓[39]:出土鹿鼓;镇墓兽,大多数为单头,少数为双头,156件,分属156座墓;木卧鹿七件,出于七座墓的头箱中,头上有角;虎座飞鸟六件,分别出于六座墓的头箱中,虎背上立一仰首展翅飞鸟,鸟背上插双鹿角。
荆门黄付庙楚墓群[40],墓主为下等贵族。其出土了马镳,其中B型用鹿角制成;卧鹿一件,鹿角已朽;镇墓兽三件,鹿角已朽;鹿角三支,均残。
枣林岗东周楚墓[41],小型墓,等级不高,属于下士及平民的公共墓地。出土镇墓兽共20件,分别出土于20座墓中,皆为一棺一椁墓中的随葬。镇墓兽皆为单头,方形座,兽首顶有一对称的插角之孔,但角均已腐朽无存。器形基本完整的有16件,可分为三式。
程新村花果山楚墓[42],属于平民和下层统治者使用的公共墓地,9号墓出土了鹿角。
6.其他
除以上墓主身份等级较明确的楚墓外,还有一些出土了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但墓主身份等级不明的楚墓,现列举如下:
潜江龙湾小黄家台楚墓[43],出土鹿角一支,镇墓兽三件,大部分鹿角已朽残。
襄阳蔡坡战国10号墓[44],头室西北角出土鹿角。
襄阳团山东周8号墓[45],出土鹿角。但此墓是否为楚墓存疑,暂时收录。
江陵雨台山21号墓[46],出土镇墓兽,顶部有两个插角的方孔。
江陵拍马山楚墓[47]:出土彩绘鹿鼓(见图6),缺首;漆鹿;镇墓兽,头上有两孔,做插角之用。

图6 江陵拍马山楚墓彩绘鹿鼓(M11:1/4)
(图片来源:《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3期,第158页)
黄州国儿冲1号墓[48],在墓室东部出土了一件镇墓兽,兽身由整木雕成,头顶插两支鹿角。
江陵秦家咀楚墓[49],出土鹿角。
襄阳山湾东周墓[50],出土鹿角,其应为镇墓兽一类的器物残件。有七座墓发现了鹿角,一般在头室或头部的空位上。其中,M11的鹿角下有陶足及铜构件,M27鹿角的表面涂黑漆,并贴有金箔,其余墓发现的鹿角都成粉状。

图7 湖北地区(出土鹿角相关物)的战国楚墓墓主身份分布图
(二)年代分期
湖北地区的楚墓不计其数,且常以群组形式出现,年代跨度大。
如襄阳山湾东周墓属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枣林岗东周楚墓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黄州楚墓、当阳赵家湖楚墓、江陵九店楚墓、江陵雨台山墓群属于战国早期至晚期,江陵嵠峨山楚墓为战国早、中期,程新村花果山、江陵武昌义地楚墓与江陵拍马山楚墓时跨战国中、晚期。
1.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发现的随葬有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的楚墓很少,江陵藤店1号墓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48—前412年,属于战国早期。而当阳曹家岗5号墓、潜江龙湾小黄家台楚墓年代在春秋与战国之际,在统计时暂归于战国早期。此外,还有江陵太晖观6号墓、襄阳蔡坡战国4号墓、襄阳团山东周8号墓以及江陵葛陂寺34号墓。
2.战国中期
湖北地区战国楚墓出土的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如荆州天星观2号墓、江陵雨台山21号墓、荆门黄付庙楚墓群、黄州楚墓、荆州望山桥1号墓、荆州砖瓦厂2号墓、江陵李家台楚墓、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楚墓、江陵天星观1号墓、荆州纪城2号墓、荆州嵠峨山楚墓、江陵枣林铺楚墓、江陵望山1~3号墓、包山1~2号墓、江陵马山砖厂2号墓、黄冈芦冲1号墓、老河口安岗2号墓、荆州院墙湾1号墓、望山沙冢1号墓、襄阳市鏖战岗楚墓、枝江县姚家港楚墓、江陵太晖观50号楚墓、枣阳市九连墩楚墓、黄州国儿冲楚墓、钟祥市冢十包楚墓、钟祥黄土坡楚墓、潜江龙湾楚墓等。
3.战国晚期
战国晚期湖北地区楚墓中随葬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整理所得)仅有黄冈曹家岗5号墓、江陵秦家咀楚墓,钟祥市冢十包楚墓与钟祥黄土坡楚墓有部分墓葬属于战国晚期早段。
表1 湖北地区战国楚墓出土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汇总表1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为情况不详;此表中的镇墓兽、虎座飞鸟、漆鹿都是插有鹿角的。

图8 湖北地区(出土鹿角相关物)的战国楚墓年代分布图
(三)特征分析
1.地域
湖北地区楚墓分布范围广阔,时至今日,全省有三十多个县市都相继发现了楚墓。随着发掘资料的丰富,湖北地区楚墓的地域特征日益明显。郭德维先生、杨权喜先生、陈振裕先生等人都对湖北地区楚墓分区提出了不同观点。下文地区分类参考丁兰的《湖北地区楚墓分区研究》一书,将湖北地区战国楚墓划分为江汉平原西部地区、鄂东地区、鄂北地区和峡江地区,对出土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的墓葬进行地域分析。
(1)江汉平原西部地区
江汉平原西部楚墓区包括现今的荆州、荆门、天门、潜江和宜昌东部。北与鄂北楚墓区相邻,东为鄂东楚墓区,南接湘北楚墓区,西为峡江墓区。
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曾是楚国统治的中心区,这里楚墓分布密集、墓葬等级类别齐全。战国的早、中期,楚国历史发展进入了其最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泱泱大国。江汉平原西部地区发掘的战国楚墓,反映了作为这一时期楚国都城所在地——江陵及其附近地区在战国中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集中体现了楚国的盛世景象。
在本文收集的带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的墓葬中,近80%的墓葬都属于这个地区,说明随葬鹿角不仅对墓主身份有要求,在地域上也有明显区别。即便是士级以上的贵族,其离楚都越远,墓中随葬带鹿角器物的概率越低。一方面可能由于远离楚都的贵族财力、技术水平有限,另一方面这更与贵族和王室亲疏有关,带鹿角的随葬品很可能需要楚王封赏。(见表2)
表2 湖北·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战国楚墓出土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汇总表

续表

续表

注:“—”为情况不详;此表中的镇墓兽、虎座飞鸟、漆鹿都是插有鹿角的。
(2)鄂东地区
鄂东楚墓区包括武汉、黄冈、孝感、黄石、鄂州、咸宁等地。墓葬多为下大夫和士一级。
战国早期是楚人开发鄂东地区的重要时期,至战国中期,鄂东地区楚墓激增,目前已见诸报导的楚墓约81座,其等级、时代较清楚。这一时期是该地区出土带鹿角随葬品最多的时期。战国晚期,鄂东地区楚墓数量锐减。这应与楚国对外战争失利、人口锐减、国力逐渐衰微有关。(见表3)
表3 湖北·鄂东地区战国楚墓出土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汇总表

注:“—”为情况不详;此表中的镇墓兽、虎座飞鸟、漆鹿都是插有鹿角的。
(3)鄂北地区
鄂北楚墓区主要包括襄阳、十堰、随州等地。该地区出土的鹿角器物的情况比鄂东地区稍多,仅次于江汉平原西部地区,但数量上与之差距仍很大。(见表4)
表4 湖北·鄂北地区战国楚墓出土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汇总表

注:“—”为情况不详;此表中的镇墓兽、虎座飞鸟、漆鹿都是插有鹿角的。
(4)峡江地区
峡江地区东起宜昌,西至素有“楚蜀鸿沟”之称的巫山主峰。该地区被发现的楚墓较少,主要分布在宜昌、秭归、巴东等地。本文所整理到的墓葬还未有此地区的,无论有无鹿角(或残迹)相关出土物(见图9)。

图9 湖北地区(出土鹿角相关物)的战国楚墓地域分布图
2.主要形制
鹿角主要与漆器组合出现,在不少墓中有单独出现,也有鹿角被制成其他器物的情况,如马镳。单独出现鹿角很有可能是原(漆木)器物已腐,鹿角只是作为部分构件被保存下来,这与当地的土壤埋葬环境有关。单独随葬鹿角的可能性较低。
而鹿角又主要被安插在镇墓兽、虎座飞鸟和卧鹿头部。带鹿角的镇墓兽、虎座飞鸟和卧鹿均只见于一椁一棺及以上的墓葬,即封君、大夫和部分士的墓葬中。墓葬等级越高,出现这些随葬品的概率越高,种类也越齐全。目前,天星观1、2号墓是所见鹿角器物最齐全的墓葬。江陵九店东周墓群与江陵雨台山墓群因为墓的数量多、形制中型及以上提及的墓葬居多,所以鹿角器物齐全也是情理当中的,同时也印证了上文提到的越靠近楚都,出现鹿角器物的概率越高的推测。
除了上述的三样漆木器常有鹿角外,带鹿角的漆鹿鼓也被发现不少,如江陵九店东周墓、江陵拍马山楚墓、江陵嵠峨山楚墓和江陵雨台山楚墓。有趣的是,漆鹿鼓都是出现在江陵一带的墓葬中,这或许与当时当地人喜好楚乐有关,也可能是被作为巫师与鬼神交通的特殊法器。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鹿角器物,如:包山2号墓有一件根雕动物,雕刻三只鹿;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了彩绘木雕小座屏,屏内雕刻四只鹿;天星观2号墓有角篦,其柄部框内透雕两只鹿,该墓还出土了一件神树,其虽非鹿角制成,但其枝杈的造型像极了高耸多叉的麋鹿角,令人不禁想到两者似存在某种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