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时期对包豪斯理念的应用与误读

二、新中国时期对包豪斯理念的应用与误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中国大陆(内地)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误解与接受的过程带有很深的意识形态根源。这可以从当时中国的公共机构和期刊对包豪斯的应用与解读中看出端倪。

庞薰琹和郑可都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史上的关键人物。二人都曾经在法国留学期间到德国德绍的包豪斯学校参观。[6]郑可在主张艺术技术结合的包豪斯与主张工艺美术独立于科技的威廉·莫里斯之间,选择了包豪斯的理念,认为中国的工艺美术应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7]庞薰琹在自传《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写道:“这个时期德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建筑,受包豪斯的影响很大。包豪斯是学校名称,1919年由奥芬提乌斯创办的工艺学校。在建筑方面,它推行‘世界主义’的运动,他们主张采用现代化综合方式,抛弃纯艺术与应用艺术分界的观念。这些理论与实践,我确实也渴望去看一看。”他于1929年受邀前往柏林观看现代舞艺术家玛利·魏格曼(Mary Wigman)(1886—1973)的表演。在建筑师朋友的建议下,他还去参观了柏林的现代主义建筑住宅,在国家画廊看到了现代主义艺术家如保罗·克利等包豪斯教师的作品。1946年,庞薰琹曾与陶行知商讨在中国筹建工艺美术学校的计划时谈道:这所学校的环境建筑室内都由师生自己设计。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建筑、家具、染织、商业美术等专业的基础课,要求学生能够制作出原型。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学生分流到各个专业研究室,研究室分为陶瓷、工业造型、室内装饰、染织、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史等,另设选修课如绘画、图案、雕塑、文艺理论。各个专业研究室还扩建为实验工厂,专门试制新产品,同时也能小批生产。学校还设立成品陈列室与试销部,介绍和销售师生们所制作的成品。成熟的产品则交由工厂批量生产。这一庞薰琹自称为“乌托邦”的现代设计学校蓝图,显然是他在包豪斯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现实进行改良后的计划。这一计划也得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肯定与支持。直到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国立艺专原有图案系的教师庞薰琹、雷奎元等人远赴北京建成了第一所工艺美术学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和杭州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国立艺专)派出师资,组成了这所工艺美术学校的师资基础。

图6 沙发或窗帘图案,38厘米×29厘米,工艺美术设计,纸本,庞薰琹,1941年,庞薰琹美术馆藏

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此时对包豪斯的态度并不友好,但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像1919年包豪斯诞生时的“一战”后的德国,百废待举,面临着艰巨的重建任务和物质的极度匮乏,同时现代主义运动也在蓬勃发展。包豪斯创办时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考虑到民族振兴和民生问题。中国官方选择了正面地、部分地接受现代主义设计方法,却规避了其创办时共生的西方国际主义民主的理念。1954年,周恩来总理决定准备4个工艺美术展览到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出,并考察这些国家的工艺美术教育与研究情况。庞薰琹前往苏联,袁迈被派往保加利亚,雷奎元被派去捷克与匈牙利,邓白去了民主德国(东德),而这四人都曾是杭州国立艺专的图案系教师。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设计理念主要就是来自这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比如1954年在北京动工的718无线电电子元件联合工厂的厂房就是从东德引进了全部的建筑建造与生产技术。厂房建筑负责人多次前往东德考察洽谈,最后得到了东德副总理奥森纳(Oelssner)的支持,并派遣设计师和专家为联合工厂设计了包豪斯风格的高质量厂房。这一厂房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1960年代设计的包豪斯档案馆建筑有着非常相似的外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梁思成在1945年和1954年对包豪斯截然不同的评价反映出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政治状况。梁思成于1945年在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信中,向梅校长推介了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他写道:“在课程方面,生以为国内数大学现在所用教学方法[即英美曾沿用数十年之法国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式之教学法]颇嫌陈旧,过于着重派别形式,不近实际。今后课程宜参照德国Prof.Walter Gropius(格罗皮乌斯)所创之Bauhaus(包豪斯)方法,着重于实际方面,以工程地为实习场,设计与实施并重,以养成富有创造力之实用人才。德国自纳粹专政以来,Gropius教授即避居美国,任教于哈佛,哈佛建筑学院课程,即按G.教授Bauhaus方法改编者,为现代美国建筑学教育之最前进者,良足供我借鉴。”[8]然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翻译发表在1954年第2期《建筑学报》(该刊物由梁思成于同年6月创办)上的一篇名为《匈牙利新建筑的问题》的文章(原作者是匈牙利政治家Jozsef Revai)却体现出对包豪斯完全不同的评价。文章旨在批判以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包豪斯为代表的“新建筑”,即现代主义建筑,认为包豪斯的“为人民服务”和强调功能的理念都只是形式主义的幌子。有趣的是作为译者,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梁思成[9]和林徽因在脚注中这样略带轻蔑地介绍道:“包豪斯(Bauhaus):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德国建立的一个建筑学派,创办人是格罗皮沃斯(Gropius),是所谓‘功能主义’与立体派艺术的结合,风格冷酷无味。勒·可尔布西尔(Le Corbusier):法国建筑师,主张建筑师‘居住的机器’,用细柱将房子凌空架起是他最爱耍的花样。”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52年,梁思成的言论就已经受到批评,而1955年,梁思成被指控为“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的代表,并因此受到批判。从1967年到1977年间,中国几乎没有再出现有关包豪斯的文章和著述。

图7 1947年,梁思成(左三)作为设计顾问参与讨论联合国大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