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地区蛇的美术与知识考古
2025年10月13日
吴越地区蛇的美术与知识考古
徐 良 聂倩洁
吴越地区[1]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素有“水乡”之称,植被茂盛、气候暖湿。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使得此地区极适宜蛇类的生存、繁衍与活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虫部》中载:“闽,东南越,蛇种。”[2]其中所谓蛇种,就是指将蛇图腾作为崇拜对象的氏族群体。人们但凡提到蛇,大体上总是恐惧的。人类对于蛇的原初的恐惧是一切与蛇有关的崇拜、敬畏、禁忌的原动力。《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3]这说明上古时期,人民较少,而野兽虫蛇较多,故在蛇虫众多的吴越地区,吴越先民更是时常遭受禽兽虫蛇的伤害。从已有的上古神话、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来看,吴越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有关蛇崇拜的精神传统,且延续至今,现在还能在这一地区发现众多有关蛇崇拜的种种遗迹和遗俗。本文从长时段、跨区域的视角对吴越之地蛇的考古文物、神话、民俗等材料进行“大传统”的知识[4]考察,从而揭示出人与动物的关系,与蛇有关的心理、宗教、意象等诸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