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艺术
卢子枢较早见诸传媒的个人小传有两份:一份刊登在1934年的《良友》画报“现代中国国画选”;一份刊登在1948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
卢子枢,广东东莞人,现年三十五岁。历在广州各中学校教授国画,现任市立美术专校国画系教授。少嗜六法,由清初四王而上追元季四大家。民十八教育部举行全国美术展览会于上海,黄宾虹先生评其所作《松溪高隐图》云:“上师董源,局势雄厚,笔法浓淡,黑白干湿兼用,骎骎乎古,卓尔不群。”(《艺观》第三期《美展国画谈》)其为艺坛所推重也如此。[2](见图1)

图1 卢子枢《秋峦耸秀》
(《良友》第89期,1934年6月15日)
卢子枢,男,广东东莞人,年四十八岁,民国纪元前十二年生,(公元一九〇〇年)。擅长国画,书法。氏专画山水,师法四王,书法董香光,而得其神髓。曾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及广州各校之艺术教育,造就人才颇众。好收藏,片纸只字,零缣残楮,多珍视不忍释,盖其师古之心,无时或已也。[3](见图2)

图2 卢子枢简介
(《中国美术年鉴》,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编,1948年10月)
前一篇小传刊发时,卢氏正任教于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黄宾虹《美展国画谈》这篇文章,纵论了绘画史后评论时人画作,第一个提到的便是他。卢子枢对黄氏这位当代名家的评论特别重视,在其收藏的那份杂志的文章结尾处还用毛笔抄了一遍:“《美展国画谈》黄宾虹氏评余民国十八年教育部举行全国美展于沪上之出品《松溪高隐图》。子枢记。”两份年表都指出了卢氏对元明清山水画名家的师法,虽然篇幅相当,后一份小传注意到了卢氏的收藏与性格喜好。这两篇小传均未署名,所以不排除出自卢氏第三人称的写作,或许只有他自己,才有可能更准确地描述自己。后来人为卢子枢作传时,对上述两篇小传的评价多有引用,如雅好丹青的古文字学家容庚在编写《颂斋书画小记》时就引用了《中国美术年鉴》的小传,[4]郑春霆在写作《岭南近代画人传略》时,作了同样的引述。[5]
卢子枢,名沛森,又名沛霖,字子枢,以字行,广东东莞虎门博涌乡卢屋村人。因居住在广州九曜坊而号九石山房,又因仰慕清代学者顾广圻而号一顾楼,复取邓尔雅为其解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义而颜其斋曰不蠹斋。1900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祖父卢介眉抚养成人。介眉公,乡中医生,清末秀才,善文辞绘事,卢氏后人尚保存了4幅介眉公所绘的墨笔山水画,现捐赠给虎门卢子枢艺术纪念馆。卢子枢16岁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入图工科学习。[6]一幅1922年的画作也提及了卢子枢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一事:“余在师范学校毕业时,胡师仁阶书一扇面见赠,以留纪念。诚恐日后散失,因作一画伴之,工拙所不计也。”[7](见图3)

图3 卢子枢《秋水平庐》
(《卢子枢书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前身可以追溯到1905年6月创办的两广速成师范馆,该校于1912年改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简称“高师”。卢子枢在校期间,一份有关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介绍,提到这所学校的状况:“本校于清光绪丁未年,由岑公西林创办,以本城小南门内旧贡院为校址。校舍均重新建筑,式仿欧西,规模宏大,卫生适合。……本校高师,旧时分为六部,即国文、史地、英文、数理、理化、博物是也。至去年五月改编四部,即文史、英文、数理化、博地是也。此外又有专修科。旧岁图工科停止,改招体育专修科一班。计高师各部共有九班,体育一班,共十班约三百人。”[8]卢氏是这300个在读学生中的一员,而他所就读的专业于1918年停止了招生。
卢子枢于1920年毕业后进入艺术界和教育界,而他活跃在艺坛的时间跨度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卢氏最初学习的是西洋画,和同乡好友徐东白同学,师从陈丘山,研习水彩画。今天很少有陈氏的介绍,但在当时的广州却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西画家。他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从日本带回了水彩画,与从美国学油画归来的梁銮在广州西关观音大巷开办楚庭美术学校,给广州带来了“真正的西洋画”。[9]
参加展览和参与社团组织,是清末民国艺术家进入画坛的两个重要的标志。确切地讲,卢子枢从1921年起活跃于广东画坛。当年12月1日,轰动一时的广东全省美术展览会在广州文德路广东图书馆开幕,卢氏有作品参加。次年,卢子枢加入了西洋画社团——赤社,这个社团有他的老师和同乡好友。1921年10月1日赤社美术研究会第一次西洋画展在广州开幕,即宣告了这个社团的诞生,它的最初成员有胡根天、陈丘山、梁銮、徐东白、梅雨天、容有机等,以后陆续有从海外归返的西画家加入,如墨西哥国立美术学校毕业的赵雅庭,美国归来的李铁夫、黄潮宽,日本归来的许敦如、关良等,这个社团一直持续到1935年。[10]在1922年6月赤社第二次展览会中,卢子枢展出了8幅西洋画作品,分别为《静物》《晚林秋色》《槐荫》《静物》《雨》《晚泊》《芭蕉》和《肖像》。《晚泊》的图片还刊登在当年的展览图录上(见图4)。[11]在保存下来的当年展览目录封面上,尚有卢子枢1952年的题记:“此余年二十二岁时习西洋画,参加赤社展览,至今已三十年。此□尚未散失,宜保存之。一九五二年三月,卢子枢记。”现在尚有一张1922年拍摄的照片保存下来,合影者有梅雨天、胡根天、梁銮、卢子枢、陈丘山、冯钢百、徐东白(见图5)。

图4 卢子枢《晚泊》
《赤社第二次展览会出品目录》,1922年)

图5 赤社同人合影,1922年
(前排左起:梅雨天、胡根天;
后排左起:梁銮、卢子枢、陈丘山、冯钢百、徐东白)
如很多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卢氏好友徐东白专力于西画,卢氏很快放弃了水彩画,转向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习,并加入以重振传统国画而知名的广州著名社团“癸亥合作画社”。癸亥合作画社成立于1923年,是由一批有感于国画日渐衰微的广东画人组织。其宗旨如提交政府呈请立案的文字所言,“(画学)降至今日,士多鄙夷国学,画学日久衰微,非急起而振之,恐文化荡然,将为印度之续。某等有鉴于此,用是联合同志,设立斯社,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12]它的主要成员有潘至中、姚粟若、黄般若、邓诵先、罗艮斋、李耀屏、卢镇寰、黄君璧、黄少梅、张谷雏、卢观海、何冠五、卢子枢、赵浩公(见图6)。[13]在1924年癸亥合作画社第一次展览会中,卢子枢展出了13幅合作画和23幅个人创作。[14]在1925年癸亥合作画社第二次展览会中,卢子枢展出的合作画有18幅(见图7),个人画作有10幅。[15]1925年,该画社改组为“广东国画研究会”,并于1926年2月呈请广东省教育厅立案。广东国画研究会以广州六榕寺人月堂为会址,并在香港、东莞两地设有分会。该会活动频仍,除了出版刊物、定期雅集和演讲之外,于1926年一年之中就举办了四次展览,每次展览均展出四五百幅作品,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慰劳军人游艺会、越秀公园游艺会、方便医院筹款、河南各界联欢等,在广东省政府编民国十五年年鉴时,会员数已达160余人,至1928年7月时,会员又增至182人。[16]从公开刊行的资料可知,卢子枢担任第三届常务委员(见图8)。[17]广东国画研究会是当之无愧的广东人数最众的画家社团,它的成员还有广东以外的著名画家,如黄宾虹等。有史料记载,1928年黄宾虹道经广州,于9月9日在广东国画研究会会址六榕寺举行演讲,演述世界美术之流派,周鼎培与卢子枢负责笔记。[18]

图6 本社社员一览表
(《癸亥合作画社纪元第七十八甲子岁 第一次展览画目》,1924年,第3页)

图7 李耀屏、卢子枢合作画《古木荒桥》
(《癸亥合作画社同人乙丑展览出品目录》,1925年)

图8 第三届常务委员
(《国画特刊》,1925年,第16页)
在广东国画研究会兴起的同时,一个新兴的社团出现在广州,即以陈树人为领袖的清游会。有不少的当代资料提及卢子枢参与清游会的活动,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群体。据当年该会组织者回忆:
最初(约一九二五年间),仅树人和黎葛民两人常联袂郊游,就地取景写生,广州河南瑶头白水塘附近一带山坟上,每逢深秋,乌柏成林,霜叶殷红,便到该处漫步欣赏。后来,其他平素知交的书画界中人渐多参加,于是定名为“清游会”,实际上,仅有此称,并无会址、会章和入会形式,来去自由,绝无拘束。初期同游者不过十人,除陈黎外,他如高剑父、梁培基、简琴石、陈大年、黎泽闿、罗仲彭等,高奇峰间有参加,但因身体关系,不是常到。其后慕名而来者日众,有些大学的师生也请参加,一般为每周聚会一次,多数是醵资茶叙,每次到会的人数都不一定,究有“会员”若干,现已无法悉记。但初期同游的十人,始终是该会的骨干,很少阕隔过久。清游会的活动以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间最盛,当时曾先后游览过鼎湖山、西樵、罗浮、仁化丹霞山和清远栖霞洞等处,沿途写生很多。[19]
1931年,陈树人和黎葛民离开广州后,清游会仅得形式而已,至抗战广州沦陷后,清游会便宣告解体。随着广州画家避难港澳,以及新成员的加入,清游会在港澳又一度地活跃起来。据抗战时期游居香港曾学画于高剑父的竺摩法师(1913—2002)的记录,“粤之有清游会,犹桂之有漓江雅集也。其始组织者如高剑父、陈树人、张纯初、谢英伯、黎泽闿、叶夏声等,俱为文坛耆宿、法界名流。值粤垣沦陷,徒侣尽散。至年前一部分旧会员,萍踪偶集香江,又有临时雅会,未几又散去。近则复聚于澳海,每于日曜日,必品茗金龙茶楼,或评骘书画,或烟雨清游,沉哀稍遣,积虑以抒,亦人生一大快事。其会员有张纯初、张谷雏、陈寂园、高剑父、黎廷棨、梁毅三、叶竞生、余达生、梁彦明、王惺岸、周贯明、张正息、何斗灿、赖振东、张日英、关宗汉、黎畅九等,于书画诗词金石,皆各有所长。余承高老之介,客冬亦曾加入。”[20]竺摩复引较早前餐红发表于香港《探海灯》杂志的《清游会侣揽胜青洲》一文,介绍了1939年冬清游会雅集的状况。
从黎葛民、麦汉永的回忆,以及竺摩、餐红的见闻记录,都没有提及卢子枢的名字。卢子枢可能是“其后慕名而来者日众,有些大学的师生也请参加”那种,总而言之是不活跃的成员。在20年代中期,在以折中派画家为主的清游会中,和高剑父、陈树人这些长辈相比,卢子枢这个晚生后辈并不那么显眼,故黎葛民等没有提及他的名字。在竺摩来港的抗战时代,卢子枢已随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改称“广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迁往西樵山,竺摩未有听过卢子枢这位画坛前辈在清游会的活动,亦属情理之中。它提醒我们,像卢子枢那样穿越往来于不同的社群之间,说明这些社群的派别与人事也许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1929年起,卢子枢开始参与全国性的艺术展览活动,这些展览包括1929年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1929年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1930年比利时国际博览会、1934年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1937年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
1929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卢子枢有《松溪高隐图》参展。黄宾虹评其画曰,“卢子枢氏《松溪高隐图》,上师董元,局势雄厚,笔法浓淡,黑白干湿兼用,骎骎乎古,卓尔不群。余绍宋氏远师石田,近比师曾,颇不为时习所囿,皆杰作也。”[21](见图9)除全国美展外,卢氏亦多次参与中外交流展。1929年11月1日,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在上海康脑脱路徐园大礼堂举行,卢子枢有作品参加,次序标号为第359号的山水画《高隐》,[22]这应是此前参加全国美展的《松溪高隐图》。1930年5月3日至11月3日,比利时独立百周年纪念举办国际博览会,包括工商、教育、美术等的各种中国出品共180余箱,由国际评奖委员会评选出最优等奖31人次、优等奖45人次、金牌奖149人次、银牌奖108人次和铜牌奖8人次,卢子枢获银牌奖(见图10)。[23]这些画作“系由叶恭绰经手征集,总计价值在国币七万元以上,此种画件均系近代画家精心杰构之作,洵足代表中国美术”[24]。

图9 黄宾虹《美展国画谈》
《艺观》第3期,1929年5月15日,第33页)

图10 中华民国参加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银牌奖获奖名单
(国民政府参加比国博览会代表处编:
《中华民国参加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特刊》,
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第132页)
中华民国驻德使馆与德国艺术界及政学领袖,协定于1934年2月在柏林普鲁士美术院举行一次大规模中国近代画展览会。展览由中德两国人士共同组织筹备,德方由德国东亚美术协会主持,中方由中央研究院主持。仿照1929年教育部主办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办法,共征得现代精品400余件,近代名作200帧。在第一批出品中,就有卢子枢的一件作品。[25]这些展品于1933年11月13日由刘海粟携带赴德,然后在欧洲巡回展览,先后在德国柏林、汉堡,莱茵河诸城及荷兰阿姆斯特丹、海牙等举办中国画展。1934年7月19日,这批作品又在瑞士日内瓦市立历史美术馆展出。[26]
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南京举办。由于广东展品数量众多、展览场地有限,这批广东展品未能全数展出。包括卢子枢《松壑鸣泉图》《寒岩云瀑图》在内的这批广东600余件出品在全国美术展览会结束以后,于5月22日至31日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展出。[27]
以上是卢子枢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的状况。除了美术展览外,在其他场合的出版物中也可以见到卢氏的作品或评介。1928年秋,香港《非非画报》推出了菊花专题,邀集了广东国画家创作以菊花为主题的数十幅作品,其中刊登了卢子枢所作的花卉作品《秋霜》,从图版的题跋依稀可见,这幅作品是“戊辰中秋后一日戏作于六榕寺人月堂”[28]。1935年,民国学者张白英曾为卢氏的画作题诗《题卢子枢山水》,刊登在《真光杂志》上。[29](见图11)1935年,上海中国画会出版《中国现代名画汇刊》,收录了卢子枢的山水画《寒江独钓》,这幅画是1932年画赠陆丹林的。[30](见图12)

图11 张白英《题卢子枢山水》
《真光杂志》,1935年第34卷第1号,第57页)

图12 卢子枢《寒江独钓》
(《中国现代名画汇刊》,1935年5月)
民国时期,卢子枢主要的职业生涯是在大、中学校教书,主要供职的学校有国立广东大学、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广东教忠学校和广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卢氏的母校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与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于1924年11月11日合并而成国立广东大学。[31]该大学分设文、理、法、农、工五科及预科,并附设师范、中学和小学,卢子枢于20年代中期曾任教于这所高等学校。从目前所见的两种国立广东大学的出版物可知,一份表明卢氏担任“图画讲师”,另一份1926年4月30日登记的“国立广东大学全校教员表”,则显示卢子枢的教职为“预科讲师”,“现在通信处”为“九曜坊十八号天台别墅”。[32](见图13)
卢子枢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履历是任教于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本文开篇所引两份小传,以及其后有关卢子枢的文章都提到了这份履历。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简称“市美”,创办于1922年4月22日,至1938年暑假日军侵略华南而宣告结束,是全国第一所由政府正式设立的美术专门学府。创始人为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时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的许崇清、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系的胡根天和留学美国归来的冯钢百,是以赤社成员为主体。卢子枢是在李居端担任第四任校长时进入该校的。李居端(1898—1961),字研山,广东新会人,他是广东国画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从现存的画作可知,卢与李是旧交,早在1923年的中秋,卢就有赠画给李,1933年春卢又有画相赠。[33]李担任校长期间,团结了传统派画家和西洋画家,“秉承前人之余绪,汇新秀之赞襄,人才济济,气象一新”,“终其任上,上下和睦,师生合作,融洽无间,保持市美纯朴务实的校风和优良的艺术传统”。[34]卢子枢在市美主要教授国画。1935年《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二十四年国画系毕业纪念册》,刊载了卢子枢作为教师的个人照片和一幅当年所作的山水画(见图14),在他前面的有校长李居端、总务主任陈察吾、教务主任黄君璧、训育主任甘鉴臻和国画教师李凤公,在这一届的毕业生中有后来成为新兴木刻版画家的唐英伟。[35]在1936年《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第六届毕业同学录》中,排在前面的教师专页即有卢子枢,刊载了他的个人照片和一幅山水画(见图15),在他之前的有校长李居端、总务主任陈察吾、训育主任甘鉴臻、教务主任黄君璧和国画教师李凤公。[36]在当年市美的其他出版物中,也可以看到卢子枢的画作,校刊《美术》第2期“教授作品”中刊载了卢子枢1935年9月所作的《重峦密树》图(见图16)[37],《美术》第5期也刊载了卢氏1935年所作的《林亭秋色》[38]。1936年,卢子枢离开了市美,转教广东教忠学校,其时校长为沈伯宏,同时任教的还有徐信符。[39]在此之后,卢氏任教于广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图13 《国立广东大学概览(十三年度)》“本校教职员一览”

图14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二十四年国画系毕业纪念册》,1935年

图15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第六届毕业同学录》,1936年

图16 卢子枢《重峦密树》
(《美术》,193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