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 论
从远古时代开始,蛇便有着与吴越先民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关系,继而其成为该地极为重要的图腾崇拜。吴越先民崇蛇、敬蛇,反映出先民们恐惧蛇类、渴望生命和向往生殖的美好意象。然而,蛇被吴越先民所赋予的诸多特征交织起来,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话语”为人们所利用。其最终指向的都是吴越先民之所思、所欲。吴越地区的蛇图腾崇拜,作为一种大的文化传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早已融入吴越人民的生活之中,这在有关该地区的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中都有踪迹可寻。吴越地区的蛇崇拜文化虽已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其间也曾受到中原文化或其他地区文化的不断影响与渗透,但依旧保持了其一以贯之的蛇文化传统。其强大的蛇文化生命力依旧在吴越大地上熠熠生辉,充分展示了数千年来吴越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对吴越地区蛇崇拜文化的知识考古学梳理,赋予了该地区独特的思想文化研究以新的启发。关于吴越地区蛇崇拜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蛇图腾崇拜的关系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注释】
[1]本文所指的吴越地区主要包括今安徽的南部,江西东北部,江苏、上海和浙江全境。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283页。
[3][战国]韩非子撰,高华平等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2010年,第698页。
[4]知识考古学是法国福柯首先提出来的,即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参见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5]杨建芳:《云雷纹的起源、演变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南方的蛇崇拜》,《文物》,2012年第3期。以下凡征引自此文者一般不另注。
[6]黄宣佩主编,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00、112页。
[7]孙维昌:《良渚文化陶器纹饰研究》,载《孙维昌文物考古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4页。
[8]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鸿山越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77、347页。
[9]汪济英、牟永抗:《浙江义乌发现西汉墓》,《考古》1965年第3期。
[10]姚勤德:《江苏吴县春秋吴国玉器窖藏》,《文物》1988年第11期。
[11]刘建国、谈三平:《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第12期。
[12]王立仕:《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13]汪遵国、郁厚本、尤振尧:《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
[14]殷涤非:《安徽屯溪周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90年第3期。
[15]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增刊。
[16]曹锦炎、周生望:《浙江鄞县出土春秋时代铜器》,《考古》1984年第8期。
[17]陆勤毅、宫希成主编:《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42-44页。
[18][汉]王充撰,陈蒲清点校:《论衡》第2版,岳麓书社,2006年,第81页。
[19]李杰玲:《蛇与昆仑山:古代“不死”文化观念之源》,《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0]闻一多撰:《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21][汉]高诱注:《战国策》,上海书店,1987年,第43页。
[22][汉]赵晔撰,[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页。
[23][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第1747-1748页。
[24][汉]刘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6页。
[25]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3页。
[26][汉]赵晔撰,[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0页。
[27][汉]赵晔撰,[元]徐天祜音注:《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28]王汇文:《越国原始瓷装饰与蛇图腾意象解析》,《史论空间》,2011年第4期。
[29][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63页。
[30][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171页。
[31][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172页。
[32][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836页。
[33][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892页。
[34]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5-17页。
[35][宋]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6页。
[36]J.Andrew McDonald,Brian Stross.Water Lily and Cosmic Serpent:Equivalent Conduits of the Maya Spirit Realm.Journal of Ethnography,2012,32(1),pp.74-107.
[37]陈衍麟:《安徽繁昌出土六朝魂瓶》,《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38][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第36页。其原文为:“泽有委蛇,状如毂,长如辕,见之者霸。”
[39][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9页。
[40]萧兵:《委维或交蛇:圣俗“合法性”的凭证》,《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41]Mircea Eliade.Shamanism: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Trask,Arkana,1989,pp.31-32.
[42][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第84页。
[43][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第442、443页。
[44][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45]可能吴越先民也常常见蛇于河道之中游动,而其身躯摆动近似于河道的弯曲,于是在这一地区的先民认为蛇与水可能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46][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22页。
[47][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7页。
[48][晋]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66-67页。
[49][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26页。
[50][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108页。
[51]Mircea Eliade.Shamanism: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Trask,Arkana,1989,p.88.
[52]鲍特文尼克等编著,黄鸿森等译:《神话辞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08页。
[53][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14页。
[54][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70页。
[55]叶舒宪:《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6]叶舒宪:《石家河新出土双人首玉玦的神话学辨识——〈山海经〉“饵蛇”说的考古新证》,《民族艺术》2016年第5期。
[57][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7-158页。
[58][英]卡纳著,方智弘译:《性崇拜》,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71页。
[59][美]沃尔著,历频译:《性崇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304页。
[60][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2页。
[6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286页。
[62]李零:《东更道七器的再认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10期。
[63]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64][晋]郭璞注,[清]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9页。
[65]闻一多撰:《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0-31页。
[66][奥]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67]何星亮著:《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3-295页。
[68]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5期。
[69][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158页。
[70][汉]刘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19页。
[71]何星亮著:《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72][清]钱思元,孙佩辑,朱琴点校:《吴门补乘 苏州织造局志》,《苏州文献丛书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73][清]顾禄撰,来新夏点校:《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页。
[74][清]顾禄撰,来新夏点校:《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页。
[75]《平江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江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4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