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牧谿(1210?—1281?)很红!800年前在日本红,800年后在中国红。在他活着的那个时代,对他却诟病多多,以至于我们对他的认识延后了几百年。这究竟为何?让我们扯些“蛛丝”看看……
其一,庄肃《画继补遗·卷上》(成书于1298年):僧法常,自号牧谿;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溪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
其二,汤垕《画鉴》(成书于1328年):近世牧谿法常作墨竹,粗恶无古法。
其三,吴太素《松斋梅谱》(成书于1351年):僧法常,蜀人,号牧谿;喜画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石、人物,不曾设色。多用蔗渣草结,又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缀。松竹梅兰石具形似,荷芦写意,俱有高致。一日造语伤贾似道,广捕而避罪于越丘氏家,所作甚多,唯三友帐之为绝品。后世变事释,圆寂于至元间。江南士大夫家今有遗迹,竹差少,芦雁亦多赝本。今有遗像在武林长相寺中,有云:爱于此山!
其四,夏文彦《图绘宝鉴》(成书于元末明初):僧法常,号牧谿,喜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树石、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但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
以上著者四人均为元朝人,明朝人、清朝人对牧谿亦有描述,其均拘于夏文彦的说法,这似乎是个定论了,其实夏文彦此说就是抄袭的。以上四则我按出书的时序排了一下,第一篇庄肃说牧谿的画“诚非雅玩”,紧接又说“以助清幽”,前后矛盾,似乎对牧谿有所保留。第二篇汤垕的下手就重了,“粗恶无古法”是犯了大忌的说法,汤垕俨然以传统正宗的代表自居了;牧谿的画自然粗,但与同时期的梁楷比,也未必是恶,梁楷处处获好评,难道因为他居食画院吗?第四篇夏文彦之说显然是抄袭前人,不值得提。第三篇吴太素的著文信息量最大,也最有文献价值,只是《松斋梅谱》早已是海外(日本)孤本,成书虽然早,但已不能影响众论了。
《松斋梅谱》所载的牧谿,显然是翻案文章,从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有:首先,牧谿善画,画很多,有相当的知名度;其次,他“造语”得罪皇帝的小舅子,以致遭全国通缉;最后,他逃到浙江,然后出家。文中“造语”一词说明他不是白嘴说说,很可能写了“反动文章”,以致激怒权贵,改变命运。《松斋梅谱》成书于元朝,说南宋旧事,当然无妨。
细读吴太素文,从字里行间可嚼出别样的味道。我的意思是,牧谿被废名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第一,画风太过自由不为主流文化认同;第二,言论太过自由不为权贵阶层认可;第三,才能太过突出有怀璧之罪。最重要的是,牧谿被废名是众人使坏的结果,细读这四篇文章,便可感到文人明枪暗箭的手段,他的“后世变事释”实是无奈的选择。他由怒到逃,又由逃到逸,遇到的知音竟是一位日本禅僧——圣一。他俩同在无准禅师教导下修禅。1241年圣一归国时,携去大量牧谿的画。此时牧谿正值壮年,只为禅房作画,恐不是他的初衷!思之潸然!他实际上是一个被权力政治、官方文化、变节文人共同掩埋的一个人,从史籍的字里行间可看出那个时代的险恶,而不幸中万幸的是,他的画到了异乡!
我想说的是:牧谿被废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真禅者不是那些装模作样的文士,而是身体力行的凡人。禅不是超脱而是亲近,禅者时常作“狮子吼”!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更是精神自由的实践者与行动者!
牧谿即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