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史回顾

二、学术史回顾

目前对“好政府与坏政府的讽喻”壁画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类研究从艺术史角度入手,乔西姆·普西科(Joachim Poeschke)《意大利壁画:乔托时代》探讨了洛伦佐蒂壁画中颜色的运用以及绘画技法的特点。[4]罗克斯安·普拉兹尼亚克(Roxann Prazniak)分析了锡耶纳与中亚和东亚蒙古族的联系,强调了洛伦佐蒂绘画技法以及绘画内容中的蒙古因素。[5]

第二类研究从图像史角度入手,追溯图像所表达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如下两种观点:一种以尼古拉·鲁宾斯坦(Nicolai Rubinstein)为代表,将壁画所传递的政治思想上溯至经院哲学。他强调托马斯·阿奎那以及由阿奎那提倡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对洛伦佐蒂壁画的影响。[6]另一种以昆丁·斯金纳(Quentin Skinner)为代表,认为前人文主义(pre-humanist)与修辞学(rhetorical)的文化在意大利的兴起才是洛伦佐蒂政治理念的来源,并追溯到西塞罗和萨鲁斯特为代表的罗马共和思想。[7]

第三类研究着眼于壁画中的文字,强调文字对理解壁画内容的重要意义。以伦道夫·斯塔恩(Randolph Starn)[8]与尤塔·弗莱杰-亨宁(Uta Feldges-Henning)[9]为代表。

目前,国内研究洛伦佐蒂壁画的著作不多,且大多停留在壁画的思想来源与外国研究动态的介绍和总结介绍上。中国台湾学者江婉绫所作《中世纪末期的城市与艺术——西耶那市政厅九人议会室壁画》[10]和中国大陆学者韩伟华所作《锡耶纳市政厅壁画里的中世纪城市共和国政治理念》[11]集中讨论了洛伦佐蒂壁画所传递出的思想及其来源。

学者对壁画的研究大多从哲学家政治文本与艺术史角度进行,较少与彼时锡耶纳的历史和政治情况相联系,然而正是锡耶纳城邦的政治现实为解读壁画意义提供了另一种切入角度。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与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思想确实在壁画中有所体现,锡耶纳城邦的政治现实同样是洛伦佐蒂壁画创作的重要来源。画家将锡耶纳的现实融入其中,这不仅是他的艺术加工,更是九人议会政府对政治的思考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