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疗法在常见精神障碍中的临床诊疗实践》简介
《中医情志疗法在常见精神障碍中的临床诊疗实践》这本书是由.王瑞主编创作的,《中医情志疗法在常见精神障碍中的临床诊疗实践》共有196章节
1
主编简介
王瑞,2002年毕业于宁夏医学院。宁夏宁安医院(宁夏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国家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神志病分...
2
《中医情志疗法在常见精神障碍中的临床诊疗实践》编委会
主 编 王 瑞 副主编 桂梦荔 白红娟 马 军 编 委 (按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白红娟 桂梦荔 马 军 马学银 田 涛 王焕秋 王 瑞 ...
3
前 言
随着社会心理和人口学因素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各个方面因素的改变,精神障碍发病率日渐增高,特别是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
4
目录
主编简介 《中医情志疗法在常见精神障碍中的临床诊疗实践》编委会 前 言 第一章 情志学形成简史 第一节 情志理论的萌芽 一、情志产生的初步认识 二、情志致病的简...
5
第一章 情志学形成简史
情志与人类生命活动相伴而行,中医学有关情志对健康和疾病影响的认识渊源甚早,在《周礼》《左传》《吕氏春秋》《管子》等一些早期先秦诸子文献中就已有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初...
6
第一节 情志理论的萌芽
先秦时期,中医学术体系尚未形成,关于情志的论述多以记人记事的形式散见于诸子文献中。这一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但人们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已经认识到情志对健康...
7
一、情志产生的初步认识
(一)“弗学而能”自然说 《礼记》中提出“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指出情志是人的耳、目、口、鼻、肢体与声色、臭味、安佚等发生关系...
8
二、情志致病的简要阐述
《周礼》《吕氏春秋》等书中记载的诸子对于情志致病的思考,可以说直接启示了《黄帝内经》情志致病理论,而对于情志治病的相关论述,对后世情志学心理疗法的影响则是毋庸置...
9
第二节 情志理论的初步形成
尽管诸子论“情”“志”是从哲学论人性而为治国修身之用,但其内蕴“致病成害”之义很快就被当时及稍后的医学家所悟,并引入到医学领域中来,《黄帝内经》的出现是先秦医学...
10
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情志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书中不仅提出包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内的“九气说”,还运用五行学说把人的情志活动...
11
二、其他典籍对于情志理论形成的贡献
(一)《黄帝八十一难经》——强调情志的病因学意义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共3卷,托名战国名医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是《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
12
第三节 情志理论的发展
...
13
一、晋隋唐时期——情志理论发展的奠基阶段
晋隋唐时期,情志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医家通过对《内经》的整理、阐释和对病因证候学的研究等方式,对原有理论进行了充实和发挥;另一方面情志病证的临...
14
二、宋金元时期——情志理论发展的创新阶段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陈无择七情学说的提出,“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和创新,为情志理论及其应用充实了新的内容。 (一)理论内...
15
三、明清时期——情志理论发展的深入阶段
明清时期,随着中医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中医对情志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临床各科医家均注重探研情志病因病机,使其得以进一步充实发展,并进一步丰富了临床实践内涵。 (...
16
第四节 情志学的初步形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学界关于情志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工作日渐兴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病...
17
一、研究新进展
(一)情志与脏腑关系研究新见解的提出 基于传统中医情志理论,综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针对情志与脏腑关系问题,中医学界开展了较多研究工作,内容广涉诸...
18
二、尚需思考的问题
(一)情志相关概念体系欠完善 情志学科虽已有对情志、七情概念的阐述及辨析,但有关情志病、情志学的概念仍缺乏明确的界定。目前“情志病证”这一名词术语已经在中医学界...
19
第二章 现代中医情志学理论基础
现代中医情志学是在中医学“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融合朴素的古代哲学思想,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阐释情志活动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防治等内容,客观、科学地反映情...
20
第一节 情志学的中医理论基础
...
21
一、整体论
整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论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
22
二、人格论
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中,人格亦称个性,是人与人之间相区别的特质或特征,是在环境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体之间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主要包括...
23
第二节 情志学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
24
一、概述
中医“情志”概念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概念相类似,是以情绪为主体而又包含了情感、意识以及认知等活动的复杂心理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
25
二、情绪应激的机制
(一)应激与情绪应激的概念 应激是指机体对内外环境剧变的刺激做出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的综合应答状态。任何来自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对躯体、精神、心...
26
三、情绪应激综合效应
通常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情绪有内在体验、外显行为和生理激活三种成分。其中的“内在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外显行为就是言行、目光等行为学表现,...
27
四、情绪应激与心身健康
首先必须看到,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
28
第三章 精神障碍
...
29
第一节 精神障碍概述
精神症状是异常精神活动的表现,它涉及人们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等表现出来。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
30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
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归类。制定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是精神病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它不仅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