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病因

一、精神疾病的病因

(一)先天致病因素

精神疾病确有先天因素所致者,正如《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也。”

文中“癫疾”,在《类经·十七卷·第六十五》注为:“儿之初生,即有癫痫者,令人呼之为胎里疾者即此。”又说:“惊则气乱而逆,故气上而不下,气乱则精从之。故精气并及于胎,令子为癫痫也。”这里指明了其母在怀孕期间,若曾受到惊恐,导致气机失调,精气随之而逆,由于精气逆乱及于胎儿,可使其子生下来即患癫痫病。

按以上注释,说明癫痫病可由先天因素导致。但从这段《内经》文字上看,却看不出痫证,而且看不出其年龄段。临床所见,确有学龄前精神失常者,而“大人曰癫,小儿曰痫”,似乎是由于小儿脑髓未满,病患癫痫,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某种因素的诱发下,或由于自身疾病的发展,出现的癫痫伴发精神障碍。同时,先天除受惊恐之外,其他精神刺激因素导致后天出现精神疾病者,实属有之。

流行病学的调查也提示,精神疾病与许多先天因素有关,如孕期的服药、感染、气候异常、情绪波动、生活习惯、身体健康程度等。临床上注意到先天的多种因素,将有助于辨证治疗本病。

(二)情志致病因素

情志所致精神疾病,原因多途,极为复杂。但总体上看,因情志失调者居多。这里讲的情志,是指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如事事如意,心情平静,自然多喜;事不遂心,则情绪不稳而发怒;遇事百虑而不解,则久思;亲人的丧失则必悲;突然遇险则必恐,等等。这些表现是脑神对客观的自然反应,属正常状态。如果这些外界的情志因素过于持久、强烈,其人不能摆脱的话,即易形成七情内伤而发疾病。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其“伤”久之过之,可能出现如《灵枢·本神》所指出的病证:“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肾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上述记载说明了情志失调,郁而伤神,导致脏腑内伤,气机逆乱,从而出现进一步的情志变化。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所以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考虑心神的功能失常,然后再累及他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表现。故《灵枢·口问》说:“悲、哀、怒、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说明了心神的重要性。情志失调产生不同脏腑的失调,则体内产生气、血、痰、火、瘀病理的变化也不相同,下面就七情致病的原因分述如下。

1.喜

喜为心志,是心情舒畅的外在表现。过喜则伤心,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说明喜乐无度,兴奋失控,超越常态,则心气涣散而不收,心神无所藏而游离,即可出现以心神失调为主的精神症状群。如精神疾病的早期,出现心烦、失眠、心悸、多梦等,应引起注意。此类症状的出现,不一定都意味着精神疾病的发生,但临床上在重性精神疾病的早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症状。

2.怒

怒为肝志,遇不畅之事,一时怒情表现,瞬间暴发,经过外在的或自我的调节,情志恢复平稳,乃正常反应。如遇事而怒,怒而不解,木郁不达,则气机郁滞,横逆上冲。血随气涌,并走于上,脑神被扰,则清窍失灵。故《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暴怒易诱动相火,火动则灼阴耗血,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暴怒伤阴”之说。

3.忧

忧为肺志,是内心郁闷、思愁不解、焦虑不安的一种表现。偶有忧愁之事,不可太过。肺者,主一身之气,司职肃降。如过于忧愁则损伤肺魄,致使清肃失调,气机闭塞,从而易出现悲忧伤肺,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易哭泣的精神症状。故《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临床证明,气虚者亦有之。

4.思

思是遇事反复思虑、谋虑的一个过程。所谓遇事三思而后行,即是思之道也。这是正常的思维功能的表现。这个过程运用得当,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使脑神敏锐,思路条理,心身强健。反之,久思、深思,思而不解,思而不明,伤及脑神,终致久思伤心脾。故《素问·宣明五气论》指出“脾藏意”,久思伤脾,则意不守,易出现脾意功能失调的精神症状,诸如倦怠乏力、懈惰懒动,甚至生活懒散、终日卧床、无任何意向要求等。

5.悲

悲是人内心痛苦的表现,诸如亲人丧失、遭遇不幸、生活困苦、婚恋失败等,皆可使人悲痛。悲与忧,皆内合于肺,如过于悲痛,“悲则气消”,悲哀太过,可使人上焦心肺不得宣通,营卫之气不得即散,魄力失养,从而表现为情绪悲观、意志消沉、缺乏兴趣、无精打采、烦躁不安、睡眠障碍、语声低弱、食欲欠佳等症状。正如《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6.恐

恐为肾志,长期恐惧,则能伤肾。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有“恐则气下”之说。肾藏精,为化生之源,恐伤肾气,阴精不固,精亏则不荣脑。脑神失养,其人易出现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办事效率降低、紧张、恐惧、不安等精神症状。

7.惊

惊则气乱,过惊伤心肾,过于惊怖可致肾气受损,二便失禁;猝然受惊可以使人心悸不宁。《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这就说明暴受惊吓,可以导致心无所依,神无所附,慌乱失措,甚则累及脑神,心脑俱病,出现呆愣无语、不识亲人、惊慌失措,甚至哭笑无常,语无伦次等精神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