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内伤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七情内伤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七情即中医上讲的七种情志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和精神情志活动,是人体在外界客观事物刺激下因人而异自然而发的各种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下降,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诱发,称为七情内伤或情志致病。

七情致病,除与外界情志刺激的强度、方式等有关外,主要与个体身心的功能状态、防御、调节和适应能力具有密切关系。古有《幼科发挥》记载:“一儿半岁,忽日惨然不乐,昏睡不乳。予曰:‘形色无病,将谓外感风寒,则无外感之证;将谓内伤乳食,则无内伤乳食之证。此儿莫非有所思,思则伤脾,乃昏睡不乳也。’其父母悟云:‘有一小厮相伴者,吾使他往,今三日矣。’乳母亦云:‘自小厮去后,便不欣喜,不吃乳。’父急命呼之归,儿见其童嘻笑。”此例中小儿仅因失去平日所喜爱之人,则忧思拂逆伤脾出现临床症状。七情为病,小儿一般少于成人。但小儿神志发育逐渐完善,五志已全,七情皆有,又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先天禀赋常不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筋脉未盛,神气怯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肾常虚,故与成人相比,小儿实则更易受情志变化的影响,耐受性与调节适应性远不及成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喜怒悲忧恐等情志变化必须以小儿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若五脏功能失常,必然影响小儿的精神情志活动,使之失常;反之,若情志变化过激或持续不解,必然导致小儿五脏损伤和脏腑精气功能紊乱:一可直接损伤小儿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二可影响小儿脏腑气机,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