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的简要阐述

二、情志致病的简要阐述

《周礼》《吕氏春秋》等书中记载的诸子对于情志致病的思考,可以说直接启示了《黄帝内经》情志致病理论,而对于情志治病的相关论述,对后世情志学心理疗法的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

(一)不同情志,致病各异

《庄子》中不仅认为过度的情志刺激易使人产生疾病,并进一步指出不同性质的情志过极可影响机体的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外篇·达生第十九》:“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外篇·在宥第十一》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二)情志异常致病,和畅则愈

《周礼》记载:“天有五星,故有五行,……以生寒热少腹惑心之疾;人有四肢五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情,过则气伤。夫天之寒暑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荣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足则病。”其中阐明情志太过损害健康而致病,而且提出和畅情志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吕氏春秋》涉及情志致病内容颇多,如书中的《仲春纪》记载“百病怒起”、《尽数》篇论述“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而在《仲冬纪第十一·志忠》篇中关于战国时期良医文挚用精神刺激法治愈齐王所患之疾的记载,被认为我国心理疗法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