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病因病理

二、中医病因病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阳互根,守使相依。两者充盛和谐,则机体协调无病。本病因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使动静变化有所失制而引发。

1.先天不足

《易传》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若父之精血不足,母之气血虚弱,则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髓海失充,元神失藏,则出现神思涣散、动作笨拙、多动不能自控。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或脾虚不运,肝血失充,肝体失养,肝阳偏亢,可见性情执拗、冲动任性、兴奋不安。

2.痰火扰心

《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脾常不足,喂食不当,饥饱不常;或纵其喜好,饮食偏嗜,过食肥甘,酿生湿热,皆致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内蕴;或致痰热内酿,痰火扰心,则出现多动不宁、心烦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

3.气虚血亏

心藏神,为智慧之源,心神得养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若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则可出现神志不定、反应迟钝、健忘等。过食生冷,或病后失养,脾胃虚弱;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乏力,无以充养心神,则心神不宁而见注意力涣散、多动不安等。

4.瘀血阻络

脑为元神之府,若分娩时有难产、产伤、窒息,或头部外伤,致气血瘀滞,瘀阻脑窍,髓海失充,元神失藏,则出现神思涣散、多动不能自控等。

5.情志失调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惊则气乱”“五志过极皆为火”。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内扰心神,则冲动任性、性情执拗、多动难以静坐。

本病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所致。为脏腑功能不足,阴阳失调。病位在心、肝、脾、肾。脏腑功能不足为本,痰浊、痰火、湿热、血瘀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