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应激综合效应

三、情绪应激综合效应

通常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情绪有内在体验、外显行为和生理激活三种成分。其中的“内在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外显行为就是言行、目光等行为学表现,而生理激活则为唤起一系列生理学改变后表现出来的血压、心率等躯体性应激反应,即情绪应激可引起心理性、躯体性和行为性反应。

(一)情绪应激的心理反应

情绪应激反应常与现实情境有关,如缺乏职业安全保障、婚姻冲突或频繁的日常困扰压力。大多数情况下,当应激源撤除后反应就消失,若应激源长期存在或不断发生则反应也可持续,后果更严重。当没有机会恢复自己的情绪平衡或持续对抗应激源时,就会时时感到紧张和焦虑。强度增加,也可出现疲劳感、抑郁及无助。有时恒定的情绪唤起经常存在,使个体弄不清引起的原因,结果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或称无端焦虑,这种人不能解释其紧张与焦虑的情感原因,还伴有突然的惊恐发作。

情绪应激的心理反应涉及十分复杂的心理结构。既有认知的,也有行为的;既有意识的,也有潜意识的,包容知、情、意、行各个方面。例如应激可使人出现认识偏差、情绪激动、行动刻板,甚至可以涉及个性的深层部分如影响到自信心等。认知性应激反应是主要的情绪应激反应,最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是“灾难化”,这是指对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详加描述和过分强调。例如在考试期间,有考试焦虑的学生诉说“我要落后了”或“班上每个人都会比我考得好”,这些反应多见于学习能力中等或没有把握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时。灾难化不仅直接干扰正常的认知功能,而且还因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唤醒,而增强总的应激反应,从而进一步影响成绩。另一些与上述不同的认知应激反应是否认(不承认应激源的客观存在)、潜抑(压抑下去,不去考虑它们)或转移(自己在外受气,回家在孩子身上发泄)等这些心理防御机制。

(二)情绪应激的躯体反应

正常机体处于稳态,当体验到意外或突发事件时,由于稳态失衡就会出现如下躯体性应激反应: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出汗,稍后还有全身发抖,特别是手臂与腿部肌肉。这些反应都是“搏斗或逃跑”综合征这种一般性反应的一部分。这是机体在面对威胁时的一种准备状态,其本质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普遍唤起,一旦危险过去,搏斗或逃跑反应就消失。在应激源持续作用下,出现一般性的长期躯体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情绪应激的躯体反应机制是由于各种心理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冲动,通过脑干的感觉通路传递到丘脑和网状结构,而后继续传递到涉及生理功能调节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下丘脑以及涉及心理活动的前额认知脑区和边缘系统情绪脑区,这些脑区之间有广泛的神经联系,以实现活动的耦合;另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节脑下垂体和其他分泌腺体的活动以协调机体对应激源的反应。

自主神经系统的情绪反应,可以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的现象。例如猫对痛刺激产生情绪反应时,可以出现心率加速、血压上升、胃肠运动抑制、脚掌出汗、竖手、瞳孔散大、脾收缩而血液中红细胞计数增加、血糖浓度上升,同时呼吸往往加深加快。人类在发怒情况下,也可见到类似的现象。自主神经系统的情绪反应,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的现象。例如,食物性嗅觉刺激可引致消化液分泌增加和胃肠运动加强,焦急不安可引致排尿排便次数加频,忧虑可引致消化液分泌加多,悲伤则流泪,某些人受惊吓会引致心率减慢。

(三)情绪应激的行为学反应

个体的躯体性及情绪性应激反应的线索来自行为应激反应,就是说,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行、目光中看出其变化,如苦恼的面部表情、变调的声音、颤抖、痉挛、激动不已,都是心理应激反应的常见指标。姿势也可传送有关应激的信息,有经验的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在实践中经常运用这种技巧。

当应激的唤醒超过最适水平时,躯体协调、行为技能及行为的其他方面都会受到损害。例如,在应激情境下,签字、点烟、举杯等动作都会走样,更为明显的表现为个体企图回避应激源,如有些人辞去职务、离开学校甚至企图自杀。自杀的主要原因都是难以应对遇到的应激源,如学习成绩的压力、失恋的痛苦、经济的困境、难以摆脱的无穷无尽的日常困扰等。争吵是又一种常见的应激性行为反应,它是由挫折、冲突及其他应激源所触发的攻击性行为。争吵常见于家庭成员间,家庭争吵的产生不只是应激源,还有个人童年的家庭影响(争吵的环境,父母的不良教育)、社区环境、酗酒、药物滥用等,都与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