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生化机制与中医情志相胜法
西方心理学采用理性认知调控情绪情感,中医情志理论并不过度依赖额叶功能,以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顺应人的“喜”“怒”“悲”“恐”“思”等情绪,从而调节人因负载过度导致的有害情绪(如悲伤情绪可降低愤怒相关的攻击行为)。情绪生化原理是与情绪相关的若干生理基础物质经由突触传递和作用,其基础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等。按中医情志相胜法对应神经递质的关系,多巴胺对应“喜”,5-羟色胺对应“悲”,去甲肾上腺素对应“怒”和“恐”,乙酰胆碱对应“思”。喜归心属火,喜胜则心气散耗,此过程也与多巴胺的传导放松相关;悲归肺属金,哀久伤肺,此生理变化伴随5-羟色胺的作用;忧思和思虑过度、认知功能异常等归脾属土,思久气滞,汇聚于中脘,腹胀四肢倦怠、气结,思虑过度时自主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活动异常;怒归肝属木,恐归肾属水,怒和恐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前后相随,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元之间传导异常时,人易怒发冲冠。由此可见,“喜”“怒”“悲”“恐”“思”等情绪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人体神经递质传导异常易引发情绪失常。中医五行学说可以治疗大部分情绪疾病、精神障碍等。已有研究证实,中医五行理论对ASD的临床干预效果较好,其中一些情绪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密切相关。
ASD的核心是人际交往障碍,而单胺类神经递质是情绪的神经基础。积极情绪状态下,更容易减少人的孤独感,并有助于建立良性人际互动网络。中医主张“以喜为开”,故可将ASD患者的积极情绪作为ASD治疗的药引。中医情志相胜法基于五行相克原理用于调节ASD患者的情绪状态。五行相克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情志相胜法指利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失常情志,怒克思、思克恐、恐克喜、喜克悲、悲克怒,即愤怒可化解郁思,思虑可冲破恐惧,恐惧可抑制过喜,高兴可化解悲伤,悲伤可抑制愤怒,即遵循“怒、思、恐、喜、悲”五情生克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了“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原理,因此可采用“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策略治疗ASD,即可采用中医心理治疗的“喜疗法”调节情志失调,并可为中医五行理论指导的药脉相合治疗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