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疾病概述
如果一个国家或城市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则称之为老龄化国家或城市。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已是需要我们面对的越来越严重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
过去常说的老年性痴呆就是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在老年期痴呆中占60%~70%。阿尔茨海默病(AD)是由德国神经解剖学家Alosis Alzheimer在1907年首先报道的,为一例51岁女患者。后来病理学家发现65岁以后发病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学、神经生化学改变与之相同,现国际疾病分类统一为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具有发病隐袭、进展缓慢、进行性发展三大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降低、行为异常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为特征。
阿尔茨海默病在确定诊断后的病程平均为6~7年,少数病人起病后可存活10年以上。根据不同国家有关社区痴呆患病率的调查报告显示,65岁以上,患中、重度痴呆的老年人为2%~7%之间,患轻度痴呆的为2.4%~12.7%。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20%~30%。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起病潜隐,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困难,报道很少,初步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中,AD的年发病率约为1%。
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除性别和高龄以外,还有遗传因素。AD的发病和第1、14、19、21号染色体上基因的突变有关,ApoE基因和AD家族史分别为第4、5位AD危险因素,带有两个ApoE4等位基因者患AD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早年脑外伤也是AD的一个危险因素,有丧失意识(昏迷)的脑震荡或脑外伤史者易患AD。但也有研究认为,头颅外伤只有通过与载脂蛋白E4(ApoE4)的协同作用才增加发生AD的危险。社会因素及环境因素可能在遗传易患性方面影响AD的发病。低社会经济地位伴有低教育水平者(低工作、低教育、低收入、低社会经济地位)更易患AD。还有报道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大量饮酒、吸烟、摄入铝过多、运动不足等因素会增加患AD的危险,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中医称之为老年呆病。由于古代社会平均寿命较短,疾病谱、死亡谱与现代社会明显不同,所以古代文献甚少有对本病的特征性描述,更不用说对本病进行专门研究了。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善忘”“喜忘”,《伤寒论》中记载有“健忘”,《华佗神医秘传》载有“痴呆”,《景岳全书》中载有“癫狂痴呆”,《辨证录》中载有“呆病门”,《临证指南医案》记有“神呆”。但究其症状描述,并非AD的恰当描述。如《景岳全书》卷三十四描述其症状为“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这些描述主要是精神障碍与行为异常,与其同章论述的癫狂症状相类似,所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癫证”条目下有“《景岳全书》作‘痴呆’,《辨证录》亦称‘呆病’”之语。因此我们不能将古代的病名“痴呆”简单地等同于现代的“老年呆病”。
《千金翼方》中描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明确指出发病年龄为50岁以后,记忆力减退、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更符合现代AD的临床表现,并说明该病是由阳气虚衰,脏气虚损,导致心力衰退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