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医心理疗法

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医心理疗法

1.中医心理疗法的概念

中医心理治疗是运用中医理论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调节ASD患者情绪不畅、情志失调及相关躯体化症状的方法。中医心理治疗在《黄帝内经》等众多古籍中已有相应记载,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

中医学认为,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出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移念疗法)、开导劝慰疗法、习见习闻法、宁神静志法、课业疗法和消愁愉悦法、五行音乐法等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心理治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精神规律的总结和归纳,诠释了若干精神障碍的规律和治疗策略,从疗心(心神转移)、疗知(观点和认知改变,即知行合一)、疗情(调和有害情绪对机体的伤害,即以情治情)、疗意(感化稳定心向,即调和适应力)等方面进行身心并调、治养结合,减轻患者精神失调。

2.中医对ASD病机的辨证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荣卫以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指出,健康的人三魂七魄齐聚,且魂魄的功能正常。魂魄是《黄帝内经》五神藏思想的核心,三魂指胎光(元神)、爽灵(智力、慧力)和幽精(性取向),七魄指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和臭肺。魂属于心神“任物”活动范畴,属肝之精,魄属肺系统,受心神支配,反映人的生理本能。AS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学习力低下是心神与五官神窍阻塞的结果,ASD是“使道闭塞”和心主“任物、处物”过程异常所致的疾病。ASD病机是患儿元气禀赋不足,乃先天肝失疏泄,肝失条达、升发不利,心窍阻塞,心脾两虚、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血不养心,神失所养,肾精亏虚所致,ASD病变部位在脑,但与心、肝、脾、肾的亏滞相关,属“心神病变”范畴。

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或人的生命活动,分为元神(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识神(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识神可调控精神情志与思维活动,是心脑主神明的“神”。魂生成后天识神居于脑腑,爽灵为识神,掌思虑,识神劳则耗气损肝,七魄主掌安神定醒、清除体内虚邪、维持正常生理规律,七魄紊乱(例如无功能或功能异常)则生百病。根据中医“三神学说”,人的识神独亢、元神失位、阴阳失衡则易多发精神问题,识神独亢则精神无序以致病。

ASD是封闭式沉浸于自我精神世界的病理状态,三神理论认为,调节元神活动规律使其持续有活力地运行,则能打破识神独亢的僵化模式,平衡人体和谐阴阳。《黄帝内经》指出,“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愈”,孤僻、自闭等消极状态需调动患者周围的亲密网络,以其重要他人(如主要抚养者)为主对其温暖感化和陪伴。ASD患者的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表达障碍是识神独亢的结果,ASD患者僵化于自身精神世界中难以自拔、难以融入外界环境,通过患者重要他人的悉心陪护,给予理解、说服、解释、鼓励和安慰等动情陪伴,有助于缓解其自闭状态。如《理瀹骈文》记载:“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便是基于中医五行理论指导的中医情志相胜法“以情治情、五行相胜”原理在ASD治疗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