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概述

第一节 精神障碍概述

精神症状是异常精神活动的表现,它涉及人们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等表现出来。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为精神病理学。

由于许多精神障碍病因不明,缺乏有效的生物学诊断指标,精神障碍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发现有关精神症状,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而得出。因此,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是学习精神病学的基础,熟练掌握精神障碍症状学是精神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

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一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精神活动是否具有明显改变。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活动相比较,是否具有明显差别,某种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③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即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虽然每一种精神症状均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但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志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注意力转移等方法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一般不会随时随地表现出来,有时需要医生仔细观察和反复检查才能发现。精神检查的方法主要为交谈和观察,能否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别是某些隐蔽的症状,常取决于医患关系及检查技巧。根据短暂交谈和片面观察所做出的结论,很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因此,在进行精神检查时,要注意做到:①仔细检查,确定精神症状是否存在。②确定精神症状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③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症状,哪些症状是继发症状。④注意类似症状之间的鉴别。⑤探讨可能影响症状发生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

人的精神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复杂过程,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异常精神活动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会受到个体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躯体状况、人格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因此,在检查和分析精神症状时,须考虑到有关影响因素,以便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