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疾病概述

第一节 疾病概述

抑郁障碍(depression)是一直困扰人类的一种精神、心理疾患,它的历史久远,自古至今。随着目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日益加大,抑郁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认识日渐加深。总体来说,抑郁障碍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并伴有思维迟缓、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性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征,可出现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抑郁障碍的发病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抑郁障碍发病起始年龄多在21~50岁,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抑郁障碍的发病率高,因而被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家称为“精神科的感冒”。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大约11%的人在其一生中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障碍,2020年,抑郁障碍成为影响了人类健康的第二大问题。抑郁障碍对人类的健康危害较大,可使人丧失社会生活能力,且病情容易反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自杀。据调查15%~20%的抑郁障碍患者以自杀为最终结局。

中医对于抑郁障碍的认识较早,对于抑郁障碍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在古代文献中对于本病早有论述,虽未出现抑郁障碍的名称,但与抑郁障碍相关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的记载很多,主要将其归属于情志疾病“郁病”的范畴。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善哭易怒,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及失眠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首将“郁”的概念引入医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郁极乃发,待时而作。”提出了五运之气太过与不及可导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五郁”概念,并阐述了五气之郁的治疗原则,其中“木郁达之”对治疗郁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汉代张仲景论述了郁病之梅核气和脏躁的脉证与治疗,《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其治法方药一直沿用至今,十分有效。金元时期对郁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朱丹溪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学说,创立六郁汤、越鞠丸治疗郁病,《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则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明代《医学正传》首先提出“郁病”的名称,张景岳将五气之郁称为因病而郁,把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在情志之郁中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清代叶天士对郁病的治疗丰富多样,用药灵活,同时还认识到精神治疗的意义,即“郁证全在病者能够移情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