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典籍对于情志理论形成的贡献
(一)《黄帝八十一难经》——强调情志的病因学意义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共3卷,托名战国名医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是《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约成书于汉代。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对中医学颇有贡献。在“疾病”部分,发挥《内经》的病因学说,在书中分述忧、愁、思、虑、恚、怒各伤其脏的病因学意义:“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
(二)《华氏中藏经》——开辟情志病证脏腑论治新思路
《华氏中藏经》又名《中藏经》,承《内经》之旨,发证治之微,集《难经》中有关脏腑辨证的零星资料,结合作者的临床体会,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加以发挥,使脏腑辨证理论系统化,从而为后世辨情志病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书中首次指出“肝热证”多怒易惊的辨证要点,即:“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实者是也。”
(三)《伤寒杂病论》——首创情志病证辨证论治原则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将《内经》中对于情志内伤的认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将其纳入到辨证体系中,弥补了《内经》临床部分的不足,被后世医家尊为规范。在《伤寒杂病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提出的病因学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其中的“内所因”间接地启示了陈无择开创“七情内伤”理论。
书中对于情志病证辨证的见解,如:以“喜忘”“如狂”或“发狂”辨下焦蓄血证;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辨热入血室;以“但欲寐”辨少阴病;以“心中烦,不得眠”辨少阴热化证;以“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辨百合病;以“喜悲伤欲哭”辨妇人脏燥等,至今仍适用于临床。
在情志病证治疗方面,仲景制定许多卓有成效的方剂,如: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即后世称之为“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治“妇人脏燥”的甘麦大枣汤;治“奔豚气”的奔豚汤、桂枝加桂汤;治“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治“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等。可以说,仲景时期,中医对情志的认识已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临床医学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