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产生的初步认识
2025年08月10日
一、情志产生的初步认识
(一)“弗学而能”自然说
《礼记》中提出“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指出情志是人的耳、目、口、鼻、肢体与声色、臭味、安佚等发生关系后的“随所感动”,不可遏,故“弗学而能”。
荀子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情志产生的机制,进一步发展了“弗学而能”的观点。他将人的自然情志称为“天情”,《荀子·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荀子·正名》篇中说:“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指出“欲”乃“情”之产生的基础,必须节制,放纵就会自取灭亡。
(二)“六志”生于六气说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宜类,以制六志。……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不仅明确指出了人的情感是在外物的影响下产生的,人的六种情感是感受六气的结果,而且首次提出“六志”的概念,即“好、恶、喜、怒、哀、乐”。
(三)“好恶”遭遇说
《逸周书·度训解》中将情志的产生机制阐述为“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指出人生而有好恶之天性,根据获得或遭遇好恶的程度,导致喜、乐、忧、哀性质与程度上不同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