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一)治法与处方原则
孤独症谱系障碍为形神共病,治宜形神共治。初病年少,以补精育神为法,根据在肾、在心、在脾、在肝的不同,分别施以补肾填髓,滋补肝肾,健脾养心之法;病延岁长,以保形健体为要,调畅气血,根据虚实兼杂在气在血,补泻兼施,分别施以补肾养肝、健脾养心、疏肝泻火、化痰开窍、化瘀通络之法。《保婴撮要》云:“骨脉不强,肢体萎弱,源其要总归于胃。”疗程长,久施疏泄化通之品,要注意顾护胃气,处方选药宜平和润养,补泻调理适当,并配合外治、教育训练等手段,缓图进步。
(二)用药式
初病年少,以“补、养”为主,需选择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滋养肝肾,甘温之品,激发生化之源,健脾养心。生长发育迟缓,形体羸弱无力,精神萎靡,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行动迟钝,表情淡薄,腰酸腿软,小便清长或尿频、遗尿。补肾用紫河车、鹿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益智仁等;发育迟缓,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多梦易醒,时有夜惊,食少纳呆,面色少华,四末不温,补脾用人参、茯苓、黄芪、白术、当归、龙眼肉等。
病久岁长,以“化、通”为主,调畅气血。瘀阻脑络,证见痴呆不识人,言语謇涩,头痛,头晕,健忘,失眠,用川芎、桃仁、红花、麝香等。痰迷心窍,证见痴呆不识人,语言謇涩,头痛,头晕,健忘,失眠,用制半夏、橘红、茯苓、竹茹、枳实、石菖蒲等健脾豁痰开窍。心肝火旺,证见急躁易怒,任性固执,听而不闻,不易管教,情绪不宁,高声叫喊,跑跳无常,面赤口渴,狂躁谵语,夜不成寐,时有便秘溲黄,口干,用牡丹皮、焦栀子、龙胆草、黄芩、决明子、莲子。
益志强魂健脑随证选用。严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常常极度孤独、社会适应性和言语交往障碍、动作怪异、异常感知反应,在肾在心在脾在肝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需结合志意辨证酌情选用强魂益志的鹿茸、补骨脂、茯神、紫石英;健脑增智的人参、益智仁、龙眼肉、远志等,形神共治。
(三)证治条辨
1.肾精虚,神志失充
证见生长发育迟缓,形体羸弱无力,精神萎靡,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行动迟钝,表情淡薄,听力障碍,腰酸腿软,小便清长或尿频、遗尿,舌淡苔薄,脉沉弱或弦细。多见于年少初病,胎元失养,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失护等致成肾虚,先天之精不足,脑髓发育空虚或窍道不通,神志失充。
治宜填精充髓,补肾益智。河车八味丸(《幼幼集成》)加减,药用紫河车、鹿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枸杞、石菖蒲、益智仁。
食少纳呆,加砂仁、神曲;喉中有痰,加郁金、橘红。
2.肾阳虚损
证见大脑先天发育迟缓,前囟迟闭,牙软不牢,智力障碍,表情淡漠,面色淡白,四肢不温,腰酸腿软,形寒尿频,舌淡白,脉沉弱或沉迟。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久病、重病耗损导致肾阳虚损而致。
治宜温肾助阳。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当归、枸杞、山药、鹿角胶、菟丝子、杜仲、肉桂、附子。
流涎,加益智仁;尿频,加桑螵蛸、补骨脂;面色淡白,四肢不温,加附子、桂枝、紫石英。
3.肾阴虚耗
证见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少寐,腰膝酸软,心烦热或骨蒸劳热,颧红盗汗,咽干舌燥,舌红苔少,脉细而数。素体虚衰,阴长不足;或产时劳伤;或久病热病耗损;或暴失于血,阴精受伤。
治宜补肾养阴。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山茱萸。
健忘少寐,加远志、五味子;咽干舌燥,加玄参、石斛。
4.痰迷心窍
证见痴呆,口角流涎,言语不清或喃喃自语,表情淡漠,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蒙清窍,脑神失养,脑虚失聪,心失所养所致。
治宜健脾豁痰开窍。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药用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枳实、炙甘草。
口角流涎,加竹沥、姜汁;表情淡漠、昏钝,加郁金、石菖蒲。
5.瘀阻脑络
证见痴呆不识人,语言謇涩,头痛,头晕,健忘,失眠,舌质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患儿因产伤、外伤等使血液外溢,瘀阻于脑络,脑失所养而致。
治宜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药用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葱白、鲜姜、红枣。
头晕健忘,加枸杞子、杜仲、山萸肉;烦躁失眠多梦,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
6.心肝火旺
证见急躁易怒,任性固执,听而不闻,不易管教,情绪不宁,高声叫喊,跑跳无常,面赤口渴,狂躁谵语,夜不成寐,时有便秘溲黄,口干,舌尖红,苔黄,脉弦数。小儿纯阳之体,肝常有余,心火易亢,肝木易旺,若情志不遂,暴怒恚郁伤肝,肝气不舒,郁而化火,煎熬成痰,上蒙清窍,或因过喜伤心以及胃热上蒸,扰乱神明。
治宜清心平肝,安神定志。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药用龙胆草、泽泻、黄芩、栀子、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
任性固执,加白薇、远志、茯神;狂躁不寐,加青黛、桑白皮。
7.心脾两虚
证见发育迟缓,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多梦易醒,时有夜惊,食少纳呆,面色少华,四末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弱。小儿脾常不足,后天补养不足,心主血,脾为生血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则神不守舍。
治宜养心补脾安神。归脾汤(《济生方》)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夜惊易醒,加夜交藤、炒枣仁;食少纳呆,加山药、焦山楂。
(四)中成药
1.右归丸
每次6 g,2次/d,用于肾阳虚损。
2.六味地黄丸
每次6 g,3次/d,用于肾阴虚耗。
3.龙胆泻肝丸
每次3 g,2次/d,用于心肝火旺。
4.归脾丸
每次6 g,2次/d,用于心脾两虚。
(五)头针疗法
1.针灸疗法
针刺四神聪、神庭、左右本神及左右情感障碍区,针刺后给予电刺激30 min,每周针刺3次,每刺10次休息15 d,共针30次(3个月)为1个疗程。
2.头皮针法
主穴选神庭,前顶透百会,智力情感区,双感觉区上1/5,双听理解区,小脑蚓区,配合其他穴位,每周1~2次,治疗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