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志调护
1.移情易性,顺情从欲
保持室内安静,禁止喧哗,病室光线宜暗,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使其情绪稳定舒畅,以利治疗。《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故对患者要诚恳、同情关怀,耐心细致,使之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根据病情正确辨证分型,在此基础上还应主动接近患者或家属,多与之交谈、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深入细致地了解患者的发病诱因,既往该病史,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护。
2.情志疏导,耐心劝慰
通过说服、鼓励、劝导等方式,引导患者将压抑的情感发泄出来,同时多使用安慰性语言,避免精神刺激,防其病情反复波动。
3.精神暗示,以情治情
情志不仅能致病,也能治病。暗示既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又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积极的暗示也能治疗疾病,要学会引导患者转移其心理活动区域,综合发挥言语、药物和医疗的作用,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情志调护是中医的心理护理。中医古典有关护理中记载“五志过极”“以其胜之”的调理方法。所谓“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就是说若患者的某一种情绪过分时,护士应激发他的另一种情绪以抵消平息之。如患者过于忧伤时,护士与患者谈些能使之高兴的事情或笑话,让患者欢喜,心情舒畅,以帮助克服忧伤。由此可知,七情调护在疾病的发生、治疗护理及预防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情志活动与疾病相关这一中心思想,医家通过情志与脏腑病证的辨证来探究情志因素对机体、疾病和健康的影响。癔症患者发病一般都有诱因,患者受到刺激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时,护士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取得家属的支持,使患者病情能得到尽快控制。
情志调护应遵循整体观和辨证观,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情志调护的最佳效果。①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征。中医强调人的心身统一,《内经》讲“形与神俱,乃成为人;若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势必相互关联。护士应注意从各个方面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注重创造和谐的气氛,减少心理应激因素的产生。②情志调护同样应遵循中医的辨证观念。已形成的个体特征既可能成为许多疾病发病的基础,也可能影响患者的行为表现。护士必须通过观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患者的特点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地做好情志调护。
患者情志变化会影响疾病发展及转归,及时合理开展心理治疗是促进本病康复的基本措施,而护士对急诊癔症患者积极地实施情志调护,可以防止和减弱内伤病因的程度,避免心理障碍,使患者得到心理补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